江苏江都秸秆还田带来“三夏蓝天沃土”红利
2014-07-21
江苏省农机局 10380
破解农机作业组织难:基层管理+市场引导
有足够的农机装备,还得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才能真正把秸秆还田作业组织实施到位。
2013年,省明确规定将省级秸秆还田补助资金直补到实施作业的农机服务组织或农机户。江都以实施作业补助为契机,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完善组织机制,把作业补贴分配到各镇的26个农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平台提升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水平。
武坚镇三前农机合作社社长刘正三介绍,合作社在大忙前就联系村组干部,组织协调农机手与农户确定作业计划,签订作业合同,把还田任务落实到每台机器。“我们合作社的35个农机手,分片包干完成了周西片几个村1.1万亩的秸秆还田任务,没有发生一处火点。”
提前落实了作业订单,不符合秸秆还田要求的作业机具也就无机可乘。刘正三介绍,有一户农民找来一台没有安装秸秆切碎装置的老旧收割机下田作业,考虑到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秸秆还田质量,合作社机手立刻电话举报,找来村组干部当场制止。
一些镇村主动出台补贴政策推行秸秆还田。大桥镇三丰村顾院组农民顾耀权介绍,村里已连续几年对夏秋两季还田分别补助每亩20元和30元。“咱们村每亩补贴60元,其中20元补贴秸秆还田。”邵伯镇南渡村花园组农民高玉春说,“如果焚烧秸秆不还田,补贴就全部扣除。”
为进一步提升农机作业组织化水平,今年,江都区政府还启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完成对全区农机户的调查统计,并将1万余户农机户装备信息全部录入系统。“为农机户建立个人电子档案,我们的做法在还是。”周金年介绍,将在此基础上,建立网上农机作业交易平台,农民届时可通过网络,随时就近选择自己中意的农机手作业。
破解作业质量控制难:补贴激励+跟踪监管
“一些农民不认可秸秆还田,根子在作业质量不达标,秸秆还田后影响后茬作物生长。”区农机推广站站长马如寿一席话,道出秸秆还田成败关键,“有装备保障,懂技术要领,但农机手为了节约油耗、提高工效,常常不认真按照规范作业,作业深度、旋耕均匀度达不到要求。”
江都农机部门着重以秸秆还田作业补贴为杠杆,激励引导农机手提升作业质量。作业期间,农机部门整合资源,组建督查组分片巡查,招标确定第三方核查单位逐镇重点抽查。作业结束后,将探索借助农业信息平台发布短信调查。发现作业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酌情核减直至取消补贴。
管理作业质量,重在发挥农民自身主体作用。区镇农机部门把作业标准告知书印发给村组干部和种粮农户,提高技术知晓率,同时在全区聘请260名村组作业质量监督员就近跟踪检查。
“现在马虎不得了,旋耕达不到深度,秸秆还不下去,农民不认账。”大桥镇花荡村农机手陈乃荣今年特地淘汰了原有的秸秆还田机,新购一台反旋灭茬机,“村干部和农户都懂行了,对作业质量要求高了。”
武坚镇的土质是高粘土,对作业质量要求更高。为保证秸秆还田到位,今年,三前合作社机手一次新购了8台全喂入收割机和2台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秸秆抛洒不均匀,我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攻关,每台花100多元,新焊装一个导草板,秸秆切碎匀抛效果比进口的机器强。”刘正三不无得意地介绍自己的小创造。
刘正三更得意的是,挑剔的新联村新宏组农户如今认定要请他作业。前年作业的时候,新宏组70多岁的老队长王玉泳拿根小竹竿,在地里来来回回,后来才知道是检查质量呢。今年,全组290亩稻秸秆还田小麦,亩产达到850-1000斤。“经过‘老把式’的认证,有粮食产量说话,老百姓也都相信秸秆还田了。”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