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精产区一区一区三区_成品人片a91观看入口888_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htc

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我国粮食安全相关问题分析

   2015-02-05 环球网9300
核心提示:作为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出于对粮食自给水平的重视和我国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的客观现实,党和政府对粮食生产一直极为重视。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我国粮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20年,粮食生产和三农问题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出于对粮食自给水平的重视和我国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的客观现实,党和政府对粮食生产一直极为重视。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我国粮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20年,粮食生产和三农问题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资料图

 

  一、我国粮食生产成就巨大

 

  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整体呈现产量大幅上升、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和单产不断提高的趋势。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上升到了2014年的60709万吨。从生产角度看,我国粮食生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8年,粮食产量跨越两亿吨,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是播种面积增加和战后恢复性生产等。1958—1977年,我国粮食产量跨越3亿吨,粮食产量虽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受政治和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波动明显,增速较慢。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跨越4亿吨,主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1985—1996年,粮食产量跨越5亿吨,得益于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粮食单产水平的明显增长。1997至今,我国粮食产量跨越6亿吨,粮食产量呈现徘徊上升趋势,单产增长变慢。

 

  二、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四大主要特点

 

  一是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总体上看,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之前,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8000万公顷以上,1999年达到点8604万公顷。1999—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2003年一度跌落到7257万公顷的历史水平,主要是由于粮食价格低迷引起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对粮食播种面积的挤占。2003年至今,受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粮食价格升高和需求拉动的刺激,粮食播种面积开始缓慢平稳上升,2013年达到11196万公顷。

 

  二是单产水平稳步提升。我国粮食总产量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能保持增长,粮食单产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国粮食单产达到5376.30公斤/公顷,为1978年的2.1倍,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但是,粮食单产增速有限,2003—2007年,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年均单产增幅分别为2.3%、1.5%、4.0%和1.8%,而2008—2012年期间,年均增速分别降为1.7%、0.8%、1.2%和1.4%,均呈现下滑趋向。

 

  三是品种结构变动较大。整体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都有增加,但是不同阶段拉动我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品种不同。上世纪90年代,稻谷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拉动力。进入新世纪后,玉米逐渐成为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于2002年超过小麦,2007年超过稻谷,总产量在2012年超过稻谷,也成为了粮食十一连增和粮食产量成功跨越6亿吨的主要动力。

 

  四是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变。首先,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改革开放之初,南方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西部粮食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5%左右。随着南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其粮食产量在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目前已不足30%,而北方各省份在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已占粮食产量的47.18%以上。其次,粮食生产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越来越强。1978—2013年间,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生产了70%—75%的粮食,主销区粮食生产所占的比重仅为5.4%,与1978年相比下跌了近10个百分点。


  三、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粮食持续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呈现长期增长并伴随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14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粮食增产基础不牢固,脆弱性突出,农业增产靠天靠化肥农药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抗灾能力比较薄弱。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普遍建设滞后,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5%左右,仍有9亿多亩耕地没有灌溉条件。而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农业的威胁,2005年农田干旱面积为5.82亿亩,2007年达到7.35亿亩,粮食生产的基础脆弱性突出。粮食增产对播种面积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粮食单产贡献仍然偏低。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贡献率虽然已经提高到50%左右,但仍比发达低20多个百分点;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而发达达到70%以上,粮食产业发展的外延性依赖严重。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从长期看,我国将存在三个方面的耕地压力。一是城市扩建、新城镇建设和交通发展等的直接占用。二是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不断增加的城镇居民,对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日益增加的需求,与种粮争地。三是耕地有效耕层日渐变薄,土地质量严重降低。另外,水资源对粮食供给的制约问题日益突出。根据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26立方米,不足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的粮食生产中心北移,无疑将进一步加剧粮食生产主产区缺水的矛盾。

 

  四是种粮比较效益持续偏低。从事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增加,大量的优质劳动力离开农村。种粮的比较收益远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迫使部分农民放弃粮食生产甚至退出种植业。农业劳动力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现象,显示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不仅面临着数量减少,而且面临着劳动者素质降低的双重问题。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以及种植业内部的竞争,抬高了土地租金,增加了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成为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2004开始,财政“三农”投入总量不断增加,各项补贴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益,激发了种粮积极性,但一旦政策支持强度减弱,或惠农政策不足以弥补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效益损失时,粮食生产就可能会出现波动。

 
标签: 粮食安全 分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四平市| 海林市| 崇礼县| 大洼县| 肇源县| 甘孜| 正宁县| 扶沟县| 三门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