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推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未发生改变,我省农业发展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当中,离省政府提出的“率先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生产条件落后制约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较大基础设施需求与我省财政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在我省工程巨大的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中,累计投资217.5亿元,中央投资仅为89.5亿元。我省过境水源较多,但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9.2%。
科技对农业现代化支撑能力远未释放。老龄化、女性化、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我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特征,农民科技培训成效甚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仍需长期过程。与此同时,真正在田间地头从事农技的人员比重在不断下降,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积累明显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技术员不足,影响全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农业经营机制的局限性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2013年末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农民承包耕地的24%,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仍然是我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家庭分散经营,管理方式粗放,重复购置农业固定资产且使用效率低下,增加农业生产者生产成本,严重制约先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
收入少导致农户生产资本积累能力过低。从农业现代化进程来看,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农民自己资本积累能力,而积累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多少。2013年我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达2.3:1,收入差距值高达12653元,远高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收入比1.5:1的水平。广大农户难以拿出更多资金进行农业固定生产投资,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生产环境破坏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我省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310.1万公顷,据测算,全省的黑土正以平均每年3-3.5毫米厚的速度流失。“三化”问题日益突出。统计资料显示,我省西部盐碱地面积年递增率1.3%,西部草原已有90%以上发生退化,因受盐碱化和沙化影响,其中约40%属于严重退化。我省西部各类中低产田面积368.7万公顷,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6.1%。
原因分析:(1)投入动力不足。一是财政支农比重低,我省财政农业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仅有欧盟农业投资占全部预算比例的四分之一;二是消费率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主要生产要素质量差距较大。一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55%,与发达相差2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每万农民仅有4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全省2012年R&D经费支出占全省一般预算财政支出的5.5%,与发达基础研究支出占10%以上和应用研究支出占20%以上的水平相差明显。(3)农业整体效益低。一是规模效益低。据测算,平均每名农村劳动力经营耕地能力至少在70亩以上,而我省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为0.73公顷;二是比较效益低。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土地产出率低于平均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目前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左右,与公认比重相差近一倍;四是生态效益较差。(4)结构变动不协调。我省产业份额较大,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劳动力构成中农业就业比重偏高,城镇化水平仅达到2005年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