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产粮大市咋“解渴”
通辽市是产粮第二大地级市,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120亿斤以上,近年来的农田节水改造工程,让农民遇到干旱也不愁庄稼没水喝了。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今后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杜梓清醒地认识到,“每年在种植过程中,地上浇灌设施仍需不断投入。当前,这部分投入依托的项目资金,农民不掏一分钱,但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于此。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农牧业现代化。”
缺水逼出的节水革命
滴灌能节水2/3,一亩地节本80元
7月盛夏,内蒙古通辽市的田间地头满是让人欣喜的绿色。道路两旁的万亩连片节水玉米种植区内,秧苗茁壮成长,预示着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库伦旗六家子镇小南京洼村,杨景祥悉心照料着去年刚刚建好的水泵站和铺设在农田中的节水灌溉设施。“我们这里土地不平整,坡地多,上了滴灌以后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过去只能打几百斤玉米的旱地去年效益翻一倍。”说起膜下滴灌种植,老杨不停地竖大拇哥赞成,“今年,有4户农民自掏腰包购买了8000多元的覆膜机,大家对滴灌节水种植热情很高。”他说。
在通辽市一眼望不到头的耕地上,白墙红顶的灌溉井泵房整齐地排列着。原本被田埂分隔的一块块田地,被集中连片的农田项目区整合到一起,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采用滴灌方式浇水,相比于漫灌可以节水2/3。滴灌每亩地浇水一次大约需水15至20吨,过去用漫灌的方式浇一次用的水,够滴灌浇一个生长期!”通辽市农牧业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卢景会介绍,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浇地,水和肥直接浇到作物的根部,产量高了不说,还省时省工省肥。“浇一次水,每亩地可以节约10元电费、20元人工费、50元化肥钱。”
通辽为什么在农业节水上下那么大功夫?
农业离不开水,通辽市水务局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显示,2010年以前,全市各行业用水总量为30.8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为2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95%。其中农业用水量26.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5%,高出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1998年之后,持续干旱使当地地表水资源入境量不足多年平均值的45%。“通辽市的农业是‘井养农业’或者说是‘地下水养农业’——灌溉农田全部依靠打井抽取地下水。每年抽取的地下水为可开采量的105%,超采造成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通辽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建国说。
从2011年开始,通辽市开始实施现代农牧业工程,提出在“十二五”内,建设800万亩节水高产粮食功能区,压减机电井3万眼,每年节约农业用水5.4亿立方米。机电井和地下输水管线等一次性投入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每年春播需要重复投入的滴灌管带和地膜也由政府免费提供,农民不花一分钱。
库伦旗副旗长包思沁夫说:“目前,每年需要重复投入的地膜和滴灌带都是政府投入。我们下一步的想法是,通过逐步推行,让老百姓逐渐认识节水的种植方式,让常规种植方式逐步由漫灌转变为滴灌,以此推动更多农民主动参与到节水种植中来。”
2014年,通辽市遭遇旱灾,在“伏旱、秋吊”特别严重的情况下,节水高产粮食功能区充分发挥了节水抗灾、稳产增效的作用,粮食产量实现了第十一年连续增产。
据介绍,从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间,通辽市建成节水农业示范区852万亩,累计投入超过85亿元。累计压井30050眼,实现年节约农业用水5.4亿立方米,将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以上,将农业用水比例由2010年以前的85%降低到70%。
农业节水难在哪儿
节水投入高,农民节水意识不强
虽然节水种植好处良多,但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同样是滴灌,通辽各地农民的积极性却并不一致。
开鲁县东风镇东方红村农民李孝奎2011年开始就用上了滴灌,虽然增产了,但他对这项技术并不十分“感冒”。“这几年,每年需要更新的滴灌管、地膜都是免费给我们用,我们用滴灌没问题。但是如果有一天不投入了,我们可能就不用滴灌了。”
东方红村村主任韩宝庄算了一笔账:“目前,种植时需要的地膜、滴灌带每年都要更换,折合每亩地200多元。使用滴灌后一亩地玉米平均增产300多斤,对农民来说大约增收400元,刨去前期投入相当于每亩增收100多元。再加上滴灌需要规模种植,一些农民觉得浇水、施肥和收割还要等村里统一调配,太费事。这样一来,农民对滴灌的热情自然上不去。”
“节水增粮项目对于低产田十分明显,但我们这里的土地条件很好,历史上一直具备灌溉条件,发展滴灌后增产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东风镇副镇长宋军说,“农民算的是经济账,看的是眼前利益,但发展节水农业节省的是宝贵的水资源,虽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短时间内农民不会想那么长远。”
同时,宋军还分析,当地农民对于节水问题并不十分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田浇水不需缴纳水费,只花抽水的电费,农民自然不会关心节水问题。
通辽市农牧业局局长刘凤武认为,相比节水设施的建设,整个节水项目区的运行维护、农民思想意识的改变更值得重视。“如果农民没有思想转变,项目区建设成果就不能巩固,此前的投入有可能化为乌有。这就需要管理维护意识、农民节水种植意识等多个方面的‘软件’也必须跟得上硬件设施的发展变化。”
综合改革促节水
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通辽离不开农业,节水为通辽农业的明天打下了硬件基础,但如果不去探索一条科技高产、生态节水、循环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之路,通辽的农业依旧没有未来。”通辽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振云说,“只要找到合适的道路,农业发展一定能迎来新的突破!”
解决比较效益低问题,加快推进土地确权颁证登记工作,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内蒙古库伦旗土地不平,坡地多,沟壑纵横。一些地块进行节水农田改造后,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过去只能打六七百斤的地块如今搞了滴灌种植,当年就实现亩产翻一番,农民对于发展膜下滴灌种植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发展滴灌,原本种植条件越差的土地增产效果就越明显,所以许多地区主动来争取土地流转和农田改造项目。许多没有被纳入项目区的土地,农民已经开始自发发展规模化节水种植。”包思沁夫说。
截至目前,通辽市农田节水改造总投入超过85亿元,全部是项目资金。“过去,涉农资金多以点对点的方式支持农户,但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风险,另一方面不利于‘把资金捆绑起来干大事’。”通辽市提出,下一步,涉农资金运行机制要探索通过基金、股权等形式,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目前,通辽市农业节水项目区内的农田,由农业技术人员统一负责指导。浇水,再也不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而是由专人负责。水泵一开,十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的农田一次性完成灌溉、施肥。节约了用水不说,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链接
2014年,我国农业节水成效显著。
■在灌区建设和改造上,规划内的434处大型灌区已有250处完成规划投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累计达803处。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小农水重点县总数达2450个。
■在区域规模化节水灌溉上,东北节水增粮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960万亩,河北黑龙港流域地下水超采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5万亩。
■2014年,改善灌溉面积670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0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亿公斤。
水利部农水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