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买玉米了,东北农民该咋整?
2016-04-11
5680
核心提示: 沃土千里,东北发展农业的条件真的是得天独厚吗? Smith:大平原、黑土地、降雨充足,除了冷点外,说天府之国不是浮夸。同纬
沃土千里,东北发展农业的条件真的是得天独厚吗?
Smith:大平原、黑土地、降雨充足,除了冷点外,说天府之国不是浮夸。同纬度的乌克兰就是欧洲的粮仓。日本、俄国也垂涎多年,一直有吞并之心。但是在中国,凡是强调某某地理和资源优势的都是落后地区。什么九省通衢资源、农业大省,基本都是穷省。
赵鹏飞:事情要一分为二:东北独特的环境有很多独特的作物;东北的粳米口感就远远好过籼米。冷就是一个问题。成熟期短制约了产量。东北除了辽南沿海地区外全是一年一熟。
王一鸣:地理条件适合规模化农业发展。农垦留下的制度条件对土地集中也有促进作用。自然和经济制度因素共同作用,农业对市场的嵌入比较深,是最早堕入工业化农业的地区。
东北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和全分别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
赵鹏飞:除了个别品种个别地区外落后。实际上谈到现代化农业,什么才是现代化农业?是资本和劳动力的组织方式的现代化。
Smith:比较落后。基本处于机械化的水平,但机械化不代表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应该是农场运营的商业化与企业化。东北农业除了国营农场外,大多数是家庭耕种的大块地,以土地面积来算现代化是不对的。要看科技含量,从育种到产销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东北只是大块地的小农经济。
刀木白:东北的土地非常好,我认识一个大哥,每年播种的时候回家一趟,收割的时候回家一趟。其他时间就在外地打工,因为地基本不需要照料。这么容易就收获,人就懒得去想办法增产之类的事,所以机械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在东北往往很慢。
东北的农民过的很滋润,和南方农民一比简直幸福的不要不要的。现在土地还有补贴,什么都不干不种地都有钱收。很多人直接把土地租出去,然后人进城打工了。然后空心化就很严重。很多人把种粮食的收入当成是全部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
昭暄:是建国以来的土地制度助长了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本质上,现在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在把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而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农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落后的土地制度,我们将会步法国的后尘。说白了就是把经济发展的风险转嫁给农民!无耻的政策!
赵鹏飞:很多专家抨击过现在的制度就是把农民绑在土地上的——新永佃制。土地的分配情况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各地差异很大的。
刀木白:这些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开始出现品牌意识了。很多品牌都在自己监管自己的土地,然后做专属的大米杂粮。有营销的意识了。然后很积极的去通过欧盟认证啊这些,经济作物比原来效益好了。还有蔬菜,可能很难想象,东北的蔬菜也让山东寿光垄断了。
东北为啥要种那么多玉米呢?
赵鹏飞:玉米的问题。很复杂。是自然条件影响,政策导向决定的。玉米可以作口粮、饲料,也可以加工做工业原料。而且比较耐寒。在东北半干旱地区很受欢迎的。
Smith:恶性循环吧,你敢收我就敢种,哪天不收了,农民也不种了。
让市场调节供需 另外财政负担太重 这口黑锅背不起了。为了粮食,但这是打仗的思维,天天想着打大战,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粮食要自给自足。受害者心态太严重,但是看看历史,凡是闹饥荒的 都是政府搞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造成的。自由贸易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手段。
刀木白:没有让市场影响种植,就只能这么大片大片的种呗。但是玉米种植在那个历史时期还是有用的,比如酒精,某集团已经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酒精市场,能够左右酒精价格了。农民种地这件事很有意思。我们觉得玉米价格低啊,为什么还总种玉米?但是农民不这么觉得,他们很保守,每年我都种玉米然后到日子去交粮,就像习惯了一样,不改。有时候改种别的还要干部去做工作。再就是见别人种啥他种啥,村里有精明的改种绿豆,去年卖得好,今年大家都种绿豆,结果绿豆不如去年贵了,马上觉得不踏实,明年还种玉米吧。我去年去农村,看见两片地,一片特别茂盛绿油油,另一片比较灰头土脸。一问才知道,茂盛的是上了各种农药的,农民种植了卖给城里人的,灰头土脸的才实农民自己吃的。然后一个农民大哥跟我开玩笑说:你们城里人真厉害,吃这种东西,这么祸害都不死。现在有一些企业主导种植,效果很好。去年还是前年一个企业通过欧盟认证,但是只有绿豆一种。然后带富于了好多农户。还有一个米业集团,专门种植鸭稻米,单价有的都高到70一斤。把一个村所有的土地都承包过来,然后把村民都变成了产业工人,村民超级开心,因为租地赚了一份钱,工作还给工资。
昭暄:玉米这种作物不需要特别打理,农村在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就会把耕地种满玉米。不在乎产量,也不在乎收益,不施肥,不灌溉。而玉米的主要用途是饲料。本质上这些土地就是被荒废着,种仅仅是为了换取的收储补贴。取消玉米收储就是为了重新被荒废的土地。收储玉米跟粮食储备没任何关系,农民种玉米只是为了换取收储补贴。可以说玉米种植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只是劳动力外出打工,迫不得已把土地种上玉米。这就是政策导向的问题!种玉米的土地根本就是弃管的土地,一年到头能买个多少算多少。
王一鸣:不可能左右酒精啊,酒精价格也受石油价格和汇率影响的。玉米主要用途是工业,也不是饲料,饲料主要来源是豆粕和ddgs。我认为是托不住了,内外交困,连带其他产业也陷入死角。现在是结构性过剩,整体性紧缺,生产率低。
赵鹏飞:计划体制下的统制主义政策造成了价格信号失灵。本来玉米就好管理、长量高,政策有鼓励 玉米主场区有很多种粮和收储政策加上惠农政策叠加就种多了。歇耕或者休耕在国外是很正常的。中国可能还停留在18亿亩和粮食的思路上,政策制定者没有的思路还停留在20年前。
命若琴弦:粮食补贴是战略的一部分,但是有些刻舟求剑了。因为粮食的历史阶段过去了。自由是治理稀缺的基础。其实林毅夫说工农业剪刀差已经分析过了,东北不过是退出成本因为城市化水平高比较难而已。
与关内的农村比,东北农村咋样?
赵鹏飞:作为一个东北农村人,出了进20年建构起来的观点东北二人转和小品外,我还真的想不起来什么。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单调的。嗯,近代东北社会100多年历史,都是移民社会,出了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这些熟人社会的基础,没有家族传统,或者说家族传统淡漠。又点像苏联时期西伯利亚里的古拉格社区,丛林法则下难免会出现一些西西里化的社会组织形态和地方实权阶层。什么补贴类政策自然要多占。
刀木白:关内农村去年我去过山东一趟,感觉比东北东村有活力。以村为单位的农民自己想办法致富,感觉很心齐。东北就有点荒凉。去年,前年,大前年,我都去长白山了。人一年比一年少,延边地区去韩国打工的多,村里就剩下老人,后来连孩子都剩不下了。因为没学校,学校没生源办不下去了。关于东北的历史,跟古拉格和西西里全无关系。东北只是在明代作为流放地,到后期因为是清人老家,对移民限制颇多。倒是在清末民初,闯关东的人多了起来,但大多都是自主移民,和古拉格那种流放移民完全是两码事。逃荒也是自愿逃荒,不是政府强制,古拉格是政府强制,这有本质区别,东北移民更接近美国的形式。在满洲时期,东北作为中国最发达最文明的地区,同样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东北农民,除了种粮食,还有啥收入来源呢?
赵鹏飞:到周边的中心城市打工和副业。一般农民不出关,东北的年轻人(在下也算)喜欢到帝都打拼。
刀木白:到附近的大城市打工。我跟东北民工接触颇多。东北农民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技术工种少,瓦工基本就算强的技术工种了。在东北的技术型农民工,大多来自南方,抹灰的来自湖南湖北,油工木工来自安徽江苏。技工和力工工资都很高,但是东北的力工很少出远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技术。即使作为泥瓦匠,他们也很难超过南方的工人。东北的工人基本上技术差的代名词。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有:一、东北农民工发展偏晚;二、没有打工的传统;三、东北农民工很难远走。东北工人不愿意远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里的农活放不下,开春得种地,秋天得收割,这是家里的大事,怠慢不得,而这个周期很短,东北五月初才开始种地,九月份十月初就开始进入秋收,所以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足以让他们远走。我在南方的农村考察过,农民工多的地方,一年三熟也不足以养家,几分地,老头老太太就种了。但是东北的农民不行。因为南方农民靠种地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所以早早地他们就形成了出外打工的传统。
Smith:大平原、黑土地、降雨充足,除了冷点外,说天府之国不是浮夸。同纬度的乌克兰就是欧洲的粮仓。日本、俄国也垂涎多年,一直有吞并之心。但是在中国,凡是强调某某地理和资源优势的都是落后地区。什么九省通衢资源、农业大省,基本都是穷省。
赵鹏飞:事情要一分为二:东北独特的环境有很多独特的作物;东北的粳米口感就远远好过籼米。冷就是一个问题。成熟期短制约了产量。东北除了辽南沿海地区外全是一年一熟。
王一鸣:地理条件适合规模化农业发展。农垦留下的制度条件对土地集中也有促进作用。自然和经济制度因素共同作用,农业对市场的嵌入比较深,是最早堕入工业化农业的地区。
东北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和全分别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
赵鹏飞:除了个别品种个别地区外落后。实际上谈到现代化农业,什么才是现代化农业?是资本和劳动力的组织方式的现代化。
Smith:比较落后。基本处于机械化的水平,但机械化不代表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应该是农场运营的商业化与企业化。东北农业除了国营农场外,大多数是家庭耕种的大块地,以土地面积来算现代化是不对的。要看科技含量,从育种到产销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东北只是大块地的小农经济。
刀木白:东北的土地非常好,我认识一个大哥,每年播种的时候回家一趟,收割的时候回家一趟。其他时间就在外地打工,因为地基本不需要照料。这么容易就收获,人就懒得去想办法增产之类的事,所以机械化程度现代化水平在东北往往很慢。
东北的农民过的很滋润,和南方农民一比简直幸福的不要不要的。现在土地还有补贴,什么都不干不种地都有钱收。很多人直接把土地租出去,然后人进城打工了。然后空心化就很严重。很多人把种粮食的收入当成是全部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
昭暄:是建国以来的土地制度助长了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本质上,现在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在把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而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农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落后的土地制度,我们将会步法国的后尘。说白了就是把经济发展的风险转嫁给农民!无耻的政策!
赵鹏飞:很多专家抨击过现在的制度就是把农民绑在土地上的——新永佃制。土地的分配情况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各地差异很大的。
刀木白:这些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开始出现品牌意识了。很多品牌都在自己监管自己的土地,然后做专属的大米杂粮。有营销的意识了。然后很积极的去通过欧盟认证啊这些,经济作物比原来效益好了。还有蔬菜,可能很难想象,东北的蔬菜也让山东寿光垄断了。
东北为啥要种那么多玉米呢?
赵鹏飞:玉米的问题。很复杂。是自然条件影响,政策导向决定的。玉米可以作口粮、饲料,也可以加工做工业原料。而且比较耐寒。在东北半干旱地区很受欢迎的。
Smith:恶性循环吧,你敢收我就敢种,哪天不收了,农民也不种了。
让市场调节供需 另外财政负担太重 这口黑锅背不起了。为了粮食,但这是打仗的思维,天天想着打大战,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粮食要自给自足。受害者心态太严重,但是看看历史,凡是闹饥荒的 都是政府搞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造成的。自由贸易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手段。
刀木白:没有让市场影响种植,就只能这么大片大片的种呗。但是玉米种植在那个历史时期还是有用的,比如酒精,某集团已经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酒精市场,能够左右酒精价格了。农民种地这件事很有意思。我们觉得玉米价格低啊,为什么还总种玉米?但是农民不这么觉得,他们很保守,每年我都种玉米然后到日子去交粮,就像习惯了一样,不改。有时候改种别的还要干部去做工作。再就是见别人种啥他种啥,村里有精明的改种绿豆,去年卖得好,今年大家都种绿豆,结果绿豆不如去年贵了,马上觉得不踏实,明年还种玉米吧。我去年去农村,看见两片地,一片特别茂盛绿油油,另一片比较灰头土脸。一问才知道,茂盛的是上了各种农药的,农民种植了卖给城里人的,灰头土脸的才实农民自己吃的。然后一个农民大哥跟我开玩笑说:你们城里人真厉害,吃这种东西,这么祸害都不死。现在有一些企业主导种植,效果很好。去年还是前年一个企业通过欧盟认证,但是只有绿豆一种。然后带富于了好多农户。还有一个米业集团,专门种植鸭稻米,单价有的都高到70一斤。把一个村所有的土地都承包过来,然后把村民都变成了产业工人,村民超级开心,因为租地赚了一份钱,工作还给工资。
昭暄:玉米这种作物不需要特别打理,农村在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后就会把耕地种满玉米。不在乎产量,也不在乎收益,不施肥,不灌溉。而玉米的主要用途是饲料。本质上这些土地就是被荒废着,种仅仅是为了换取的收储补贴。取消玉米收储就是为了重新被荒废的土地。收储玉米跟粮食储备没任何关系,农民种玉米只是为了换取收储补贴。可以说玉米种植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只是劳动力外出打工,迫不得已把土地种上玉米。这就是政策导向的问题!种玉米的土地根本就是弃管的土地,一年到头能买个多少算多少。
王一鸣:不可能左右酒精啊,酒精价格也受石油价格和汇率影响的。玉米主要用途是工业,也不是饲料,饲料主要来源是豆粕和ddgs。我认为是托不住了,内外交困,连带其他产业也陷入死角。现在是结构性过剩,整体性紧缺,生产率低。
赵鹏飞:计划体制下的统制主义政策造成了价格信号失灵。本来玉米就好管理、长量高,政策有鼓励 玉米主场区有很多种粮和收储政策加上惠农政策叠加就种多了。歇耕或者休耕在国外是很正常的。中国可能还停留在18亿亩和粮食的思路上,政策制定者没有的思路还停留在20年前。
命若琴弦:粮食补贴是战略的一部分,但是有些刻舟求剑了。因为粮食的历史阶段过去了。自由是治理稀缺的基础。其实林毅夫说工农业剪刀差已经分析过了,东北不过是退出成本因为城市化水平高比较难而已。
与关内的农村比,东北农村咋样?
赵鹏飞:作为一个东北农村人,出了进20年建构起来的观点东北二人转和小品外,我还真的想不起来什么。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单调的。嗯,近代东北社会100多年历史,都是移民社会,出了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这些熟人社会的基础,没有家族传统,或者说家族传统淡漠。又点像苏联时期西伯利亚里的古拉格社区,丛林法则下难免会出现一些西西里化的社会组织形态和地方实权阶层。什么补贴类政策自然要多占。
刀木白:关内农村去年我去过山东一趟,感觉比东北东村有活力。以村为单位的农民自己想办法致富,感觉很心齐。东北就有点荒凉。去年,前年,大前年,我都去长白山了。人一年比一年少,延边地区去韩国打工的多,村里就剩下老人,后来连孩子都剩不下了。因为没学校,学校没生源办不下去了。关于东北的历史,跟古拉格和西西里全无关系。东北只是在明代作为流放地,到后期因为是清人老家,对移民限制颇多。倒是在清末民初,闯关东的人多了起来,但大多都是自主移民,和古拉格那种流放移民完全是两码事。逃荒也是自愿逃荒,不是政府强制,古拉格是政府强制,这有本质区别,东北移民更接近美国的形式。在满洲时期,东北作为中国最发达最文明的地区,同样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东北农民,除了种粮食,还有啥收入来源呢?
赵鹏飞:到周边的中心城市打工和副业。一般农民不出关,东北的年轻人(在下也算)喜欢到帝都打拼。
刀木白:到附近的大城市打工。我跟东北民工接触颇多。东北农民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技术工种少,瓦工基本就算强的技术工种了。在东北的技术型农民工,大多来自南方,抹灰的来自湖南湖北,油工木工来自安徽江苏。技工和力工工资都很高,但是东北的力工很少出远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技术。即使作为泥瓦匠,他们也很难超过南方的工人。东北的工人基本上技术差的代名词。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有:一、东北农民工发展偏晚;二、没有打工的传统;三、东北农民工很难远走。东北工人不愿意远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里的农活放不下,开春得种地,秋天得收割,这是家里的大事,怠慢不得,而这个周期很短,东北五月初才开始种地,九月份十月初就开始进入秋收,所以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足以让他们远走。我在南方的农村考察过,农民工多的地方,一年三熟也不足以养家,几分地,老头老太太就种了。但是东北的农民不行。因为南方农民靠种地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所以早早地他们就形成了出外打工的传统。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