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未来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2016-05-26
金融服务网8220
核心提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现代农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随着三化同步战略的提出,可以预见,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现代农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随着“三化同步”战略的提出,可以预见,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以下从经济发展趋势和诱致性创新理论两个维度展望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展趋势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1、经济结构变动与农业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逐渐凸显,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产业产值占比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2010年的10.1%,降速趋缓;第二产业占比基本保持平稳;而第三产业占比迅速上升。2003-2011年,、第二和第三产业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工业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然而,从城乡结构来看,2010年城乡二元结构系数仍高达4.76,远高于平均水平。可见,城乡二元结构仍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因此,只有将农业现代化放在首要位置,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才能突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的发展瓶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根本要求。
2、消费结构变化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必然促使人们改善消费结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关注逐步加强,关注的重点除了近年来频发的食品事件外,还集中在产品品种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等多方面。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消费需求的转化,必然导致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化。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要满足市场需求,农业品种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农业要朝着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也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不断提高农业的产销一体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同时也要求市场形成一系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
3、劳动力流动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为10、0%,但是农业就业人员仍高达34、8%,这表明我国就业结构仍存在脱节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进入结构性短缺阶段。这就要求努力实现“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用现代化的经营服务体系培养新型农民,引导和带动用现代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装备和改造农业。
(二)诱致性创新理论与农业现代化速水
佑次郎和拉坦(1985)发展了诱致性创新理论,运用大量历史数据、生产函数模型、理论推导证明了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体系内变量引起的,并且强调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他们还指出发展中农业发展的失败与农业不平衡是由于不利条件阻碍或延缓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诱导过程;这些不利条件包括市场扭曲、文化环境、研究机构与科学家的不完善和缺乏等;这些不利条件主要是由不合理制度与政策造成的。基于诱致性创新理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重视对教育与研究的大量投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并强化制度创新和改革的能力。
(一)经济发展趋势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1、经济结构变动与农业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逐渐凸显,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产业产值占比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2010年的10.1%,降速趋缓;第二产业占比基本保持平稳;而第三产业占比迅速上升。2003-2011年,、第二和第三产业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工业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然而,从城乡结构来看,2010年城乡二元结构系数仍高达4.76,远高于平均水平。可见,城乡二元结构仍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因此,只有将农业现代化放在首要位置,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才能突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统筹”的发展瓶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根本要求。
2、消费结构变化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必然促使人们改善消费结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关注逐步加强,关注的重点除了近年来频发的食品事件外,还集中在产品品种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等多方面。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消费需求的转化,必然导致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化。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要满足市场需求,农业品种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农业要朝着高产、优质、方向发展,也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不断提高农业的产销一体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同时也要求市场形成一系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
3、劳动力流动与农业现代化展望
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为10、0%,但是农业就业人员仍高达34、8%,这表明我国就业结构仍存在脱节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进入结构性短缺阶段。这就要求努力实现“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用现代化的经营服务体系培养新型农民,引导和带动用现代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装备和改造农业。
(二)诱致性创新理论与农业现代化速水
佑次郎和拉坦(1985)发展了诱致性创新理论,运用大量历史数据、生产函数模型、理论推导证明了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体系内变量引起的,并且强调在任何一个经济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他们还指出发展中农业发展的失败与农业不平衡是由于不利条件阻碍或延缓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诱导过程;这些不利条件包括市场扭曲、文化环境、研究机构与科学家的不完善和缺乏等;这些不利条件主要是由不合理制度与政策造成的。基于诱致性创新理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重视对教育与研究的大量投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并强化制度创新和改革的能力。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