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存“硬伤” 售后服务亟待完善
2016-08-26
中国农机网4790
核心提示:2016年被媒体与业界誉为无人机元年,无人机行业也被普遍视为一片蓝海,厂商与资本亦趋之若鹜,仅2016年深圳国际无人机展就有超过
2016年被媒体与业界誉为“无人机元年”,无人机行业也被普遍视为“一片蓝海”,厂商与资本亦趋之若鹜,仅2016年深圳国际无人机展就有超过110家无人机企业带来二百余架无人机亮相。“无人机 行业应用”更是成为近两年无人机业界的新宠;在众多无人机行业应用中,农业植保逐渐发张成为“蓝海中的蓝海”。
植保无人机存“硬伤” 售后服务亟待完善
农业植保对无人机自身的技术要求更苛刻,其作业影响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植保无人机的“硬拳头”仍旧是自主研发能力与技术成熟水平,不具备“硬拳头”的厂家终将无法逃脱被洗牌的厄运。
笔者认为,多数无人机企业已认识到“硬拳头”的价值所在,但在无人机一体化服务,尤其是售后服务这一“软实力”方面还十分欠缺,以至于有海外某业内人士讥讽:“ChinesedronecompaniesareveryChinese:theysellandgo”(中国无人机企业非常中国化,卖完产品就走掉了),言下之意暗讽中国无人机企业售后做的不到位。的确,对农业植保无人机乃至整个无人机行业而言,售后都是一个很难啃的“硬骨头”。
就无人机售后而言(无论消费级还是行业应用级),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就无人机产品本身而言,其技术含量高、使用门槛高,普及性暂不如家电、手机等产品,无人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一旦损坏,其涉及的售后问题将无法方便的解决。其一,用户自己无法精准维修,也很难轻松地找到维修公司维修,因此,企业将是用户的售后选择,这也导致无人机企业的售后压力极大。其二,类似手机这样人手一部的电子产品,一旦卡顿或者出现软件问题,用户甚至自己可以解决;但无人机一旦在使用中出现意外或故障,则极有可能导致繁琐复杂的售后维修。
第二,就售后工作本身而言,有些企业无心承担繁重的售后服务工作,没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支撑售后服务体系,个别企业甚至忽视售后工作的重要性。公开报道显示,“深圳零度无人机的品牌总监姚本超表示,他们所知道的无人机报修率,占了其销量的30%”,由此可见售后工作在无人机行业领域的比例是多么高。在农业领域享有一定声望的广州极飞,只出售植保服务给最终用户,或出售植保无人机飞控(而非整机)给第三方厂家,从而巧妙地规避了在无人机产品层面的售后议题。各大无人机论坛、贴吧等社交平台亦常有对无人机售后的“吐槽”,其中不乏抱怨售后态度差、推诿扯皮等内容,由此可见厂商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研发与前端销售,这也反映出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通病:重视产品与销售而忽视售后与服务,这一点上,苹果等国际公司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最后,农业植保无人机面向广大农民朋友与地方植保队,这一用户群体决定了任何厂家想要做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就需要建立一体化服务站点。必须要有专业的维修与技术人员给作业人员科普、指导必要的技术知识。从当前情况来看,这方面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大部分公司在短时间难以培养足够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只有产品在当地有很大销量时,厂家才会考虑建立自己的服务站点,所以这将是一个循环体系,即:做大做强售后服务---形成良好口碑、销量增大---建立更完善的服务体系---销量增大---促使服务体系更加“走心”。
简言之,植保无人机的确是一片蓝海,领先的技术与产品才是跨入这片蓝海的条件和与人比肩的优势,而售后服务则是一道摆在所有植保无人机厂商面前的砍;靠产品打市场,靠售后赢口碑,一攻一守,相得益彰。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售后所客观存在的“硬伤”,那么企业是否为解决这些“硬伤”而做过有益的尝试呢?
2016年,随着民用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创新的进入,我们已经不再缺少可靠耐用的植保无人机。然而随着用户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亟需类似“车险”、“车保养”等更“走心”、更接地气的服务以填补市场需求、完善植保等行业应用无人机的产业服务链,从而让农户不仅飞得起,更能让农户飞的安心、无后顾之忧。事实上,农业植保机“机损险”这样一个贴心的服务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而且市面上存在不少类似保险。通过保险这样一个平台,降低农民和植保队的损失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好思路。
但据笔者了解,这些保险无一例外的有多种限制性条条框框(如某保险公司规定:免赔率或免赔额机身损失金额10%);仔细推敲这些“条条框框”便不难发现,有些条款基本无法让用户受益,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保险公司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根据这些条条框框而名正言顺的拒赔。
以国内某保险公司针对农机保险的某条款为例:“无人机及其配套设备在非使用和操作的情况下如搬运、存放等过程中造成的任何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无人机遭受水浸或燃烧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涉及无人机核心部件受损(如飞控系统等),须借助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否则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笔者阅后不禁发问:搬运、存放造成的损失都不赔偿,那风险更大的飞行作业是不是赔偿条件更苛刻?这样的政策能给用户购买保险的信心吗?无人机因水浸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试问将植保无人机常见受损的情况都排除在外,用户怎么敢买?这就如同车险条款规定追尾不予赔偿一样令人哭笑不得。“须借助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请问哪家机构可以检验呢?
当然,即便真的有一款很划算的“植保机无人机机损险”出台,中国农民普遍的传统保守思维极有可能会影响植保机保险的推广。中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与发达民众的保险的意识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还需要业内人士对用户普及相关保险观念。
无人机行业,尤其是植保无人机行业,需要做到对农民朋友的长期的、有效的售后关怀,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每个无人机企业应担当的企业责任。笔者坚信,在这个把猪也能飞上天的浮躁时代,只要农业植保机相关企业能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做产品、聚精会神抓售后,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售后服务之“殇”终有一天将伤痛不再。
植保无人机存“硬伤” 售后服务亟待完善
农业植保对无人机自身的技术要求更苛刻,其作业影响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植保无人机的“硬拳头”仍旧是自主研发能力与技术成熟水平,不具备“硬拳头”的厂家终将无法逃脱被洗牌的厄运。
笔者认为,多数无人机企业已认识到“硬拳头”的价值所在,但在无人机一体化服务,尤其是售后服务这一“软实力”方面还十分欠缺,以至于有海外某业内人士讥讽:“ChinesedronecompaniesareveryChinese:theysellandgo”(中国无人机企业非常中国化,卖完产品就走掉了),言下之意暗讽中国无人机企业售后做的不到位。的确,对农业植保无人机乃至整个无人机行业而言,售后都是一个很难啃的“硬骨头”。
就无人机售后而言(无论消费级还是行业应用级),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就无人机产品本身而言,其技术含量高、使用门槛高,普及性暂不如家电、手机等产品,无人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一旦损坏,其涉及的售后问题将无法方便的解决。其一,用户自己无法精准维修,也很难轻松地找到维修公司维修,因此,企业将是用户的售后选择,这也导致无人机企业的售后压力极大。其二,类似手机这样人手一部的电子产品,一旦卡顿或者出现软件问题,用户甚至自己可以解决;但无人机一旦在使用中出现意外或故障,则极有可能导致繁琐复杂的售后维修。
第二,就售后工作本身而言,有些企业无心承担繁重的售后服务工作,没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支撑售后服务体系,个别企业甚至忽视售后工作的重要性。公开报道显示,“深圳零度无人机的品牌总监姚本超表示,他们所知道的无人机报修率,占了其销量的30%”,由此可见售后工作在无人机行业领域的比例是多么高。在农业领域享有一定声望的广州极飞,只出售植保服务给最终用户,或出售植保无人机飞控(而非整机)给第三方厂家,从而巧妙地规避了在无人机产品层面的售后议题。各大无人机论坛、贴吧等社交平台亦常有对无人机售后的“吐槽”,其中不乏抱怨售后态度差、推诿扯皮等内容,由此可见厂商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研发与前端销售,这也反映出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通病:重视产品与销售而忽视售后与服务,这一点上,苹果等国际公司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最后,农业植保无人机面向广大农民朋友与地方植保队,这一用户群体决定了任何厂家想要做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就需要建立一体化服务站点。必须要有专业的维修与技术人员给作业人员科普、指导必要的技术知识。从当前情况来看,这方面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大部分公司在短时间难以培养足够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只有产品在当地有很大销量时,厂家才会考虑建立自己的服务站点,所以这将是一个循环体系,即:做大做强售后服务---形成良好口碑、销量增大---建立更完善的服务体系---销量增大---促使服务体系更加“走心”。
简言之,植保无人机的确是一片蓝海,领先的技术与产品才是跨入这片蓝海的条件和与人比肩的优势,而售后服务则是一道摆在所有植保无人机厂商面前的砍;靠产品打市场,靠售后赢口碑,一攻一守,相得益彰。
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售后所客观存在的“硬伤”,那么企业是否为解决这些“硬伤”而做过有益的尝试呢?
2016年,随着民用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创新的进入,我们已经不再缺少可靠耐用的植保无人机。然而随着用户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亟需类似“车险”、“车保养”等更“走心”、更接地气的服务以填补市场需求、完善植保等行业应用无人机的产业服务链,从而让农户不仅飞得起,更能让农户飞的安心、无后顾之忧。事实上,农业植保机“机损险”这样一个贴心的服务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而且市面上存在不少类似保险。通过保险这样一个平台,降低农民和植保队的损失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好思路。
但据笔者了解,这些保险无一例外的有多种限制性条条框框(如某保险公司规定:免赔率或免赔额机身损失金额10%);仔细推敲这些“条条框框”便不难发现,有些条款基本无法让用户受益,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保险公司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根据这些条条框框而名正言顺的拒赔。
以国内某保险公司针对农机保险的某条款为例:“无人机及其配套设备在非使用和操作的情况下如搬运、存放等过程中造成的任何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无人机遭受水浸或燃烧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涉及无人机核心部件受损(如飞控系统等),须借助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否则保险公司不予赔偿。”
笔者阅后不禁发问:搬运、存放造成的损失都不赔偿,那风险更大的飞行作业是不是赔偿条件更苛刻?这样的政策能给用户购买保险的信心吗?无人机因水浸所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试问将植保无人机常见受损的情况都排除在外,用户怎么敢买?这就如同车险条款规定追尾不予赔偿一样令人哭笑不得。“须借助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请问哪家机构可以检验呢?
当然,即便真的有一款很划算的“植保机无人机机损险”出台,中国农民普遍的传统保守思维极有可能会影响植保机保险的推广。中国民众保险意识不强,与发达民众的保险的意识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还需要业内人士对用户普及相关保险观念。
无人机行业,尤其是植保无人机行业,需要做到对农民朋友的长期的、有效的售后关怀,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每个无人机企业应担当的企业责任。笔者坚信,在这个把猪也能飞上天的浮躁时代,只要农业植保机相关企业能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做产品、聚精会神抓售后,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售后服务之“殇”终有一天将伤痛不再。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 13601农业农村部: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13512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423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934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885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26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577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189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889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