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发探索新机械 农机市场空白待填补
2016-09-02
中国农机网7080
核心提示:近些年来,由于玉米等谷物精播机的普通推广和应用,绝大部分玉米等谷物实现了机械化精准播种。这一技术的实现,对于提高玉米的单
近些年来,由于玉米等谷物精播机的普通推广和应用,绝大部分玉米等谷物实现了机械化精准播种。这一技术的实现,对于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玉米精播技术的缺陷也逐步开始显现,所以新的探索又开始了。
农民自发探索新机械 农机市场空白待填补
仅以山西省原平市为例,全市土地面积11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 万亩,每年光玉米一项的种植面积就稳定在70 万亩上下。推广玉米精播后,精播面积一直维持在67万亩,占到玉米种植面积的96%,亩产平均达到650到800公斤,比推广前增长20%左右,原平市也多次被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受到农业部和国务院的表彰。
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玉米精播技术的缺陷也逐步开始显现,首先是“均匀行距株距,一穴单株”会造成通风欠佳,遇到大风容易倒伏,其次碰到红蜘蛛、蚜虫等严重危害时,玉米已到抽穗灌浆期,农民想身背喷雾器进地防治非常困难,有时眼睁睁地看着虫害危害日益严重,没有办法。再次是想继续增产已实属困难,每亩地留苗保持3600株到4000株,种的更稠反而会造成减产。
针对这种情况,大牛店镇西石封农业种植合作社对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将原来的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匀均行距,一穴单株”,改造成了行距隔行80厘米与40厘米,株距20厘米的“宽行窄距、一穴双株”,通过改进后,玉米出现了杆硬行宽密度大的特点,宽行适宜通风透气,进行田间管理,双株适宜增加株数,提高产量,改进后亩留苗由原来的3600株~4000株增加到4500株~5000株,亩产平均突破1000公斤,产达到1400公斤。但是这种办法由于没有相应的精播机配套,农民大都采用传统种植方法来作业,推广起来比较吃力,进度缓慢。去年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现场观摩,不少种植大户对此表示认可,希望相应的“宽行窄距、一穴双株”播种机问世,以改进旧的耕作方式,继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原平市地处晋北山区,全市25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丘陵面积占到78%,干旱坡地面积不少,非常适宜种植小杂粮,特别是谷子、糜子的品种非常好,在周围县市特别有名。但是由于谷子在定苗期需要薅谷留苗,劳动强度大,一个好劳力一天也只能薅3分地,所以种植面积很难突破,一直保持在3万亩左右。为了找出一条适合原平地区的旱地谷子精播技术,该市四维农机公司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到苏龙口、白石、闫庄、南白等边远乡镇,与当地的种植合作社多次现场探索,终于试验成功一款一穴多株旱地集水覆膜精播机。该机可以调节行距株距,可以铺地膜,铺膜时中间设置一个凸型托辊,将地膜中间压出一条凹槽,而凹槽中间正好是一行谷子,下雨时,雨水会顺着凹槽渗入到谷子根部,起到抗旱作用。铺膜的同时在播种机两侧还各带一台喷雾器,可以在膜下均匀地喷洒除草剂,使谷子在整个生长期都实现膜下无杂草,每穴下种3~4粒。这种精播机的问世,不但解决了农民薅谷的烦恼,而且迅速扩大了谷子种植面积,全市谷子种植面积在今年扩大到10万亩,并且被列入精准脱贫项目,对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对接定单收购助其脱贫,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如今农业机械化的真正动力在农村、在民间,他们针对农机市场的空缺,自己动手进行小改小革而且成效不错,而农民的这种小改小革也给农机市场、农机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一是农机技术人员要不断深入农村,才能了解农民对农机改进的需求。农机市场直接面对农民,只有不断深入农村才能接地气。比如玉米的“宽行窄距、一穴双株”,需要配套的农机还有玉米联合收割机,因为玉米联合收割机针对的是单株设计,实行双株种植后,收割刀片,喂入量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及时改革跟进,就很难适应。
二是要针对农民“胃口”定单生产。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气候、墒情、无霜期、种植方法等都不尽相同,因此,生产出一款农机或几款农机并不能适应所有农民需求,对于那些小批量、特殊性的地区作物,不妨也实行“精准”扶持的办法,为他们生产一些适合的小型农业机械,让他们也可以享受到新农机带来的新动力、新希望。
三是要与农民技术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在一些种植合作社建立实验基地,让他们搜集农民关于农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多搜集数据,对我们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大有好处。
仅以山西省原平市为例,全市土地面积11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 万亩,每年光玉米一项的种植面积就稳定在70 万亩上下。推广玉米精播后,精播面积一直维持在67万亩,占到玉米种植面积的96%,亩产平均达到650到800公斤,比推广前增长20%左右,原平市也多次被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受到农业部和国务院的表彰。
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玉米精播技术的缺陷也逐步开始显现,首先是“均匀行距株距,一穴单株”会造成通风欠佳,遇到大风容易倒伏,其次碰到红蜘蛛、蚜虫等严重危害时,玉米已到抽穗灌浆期,农民想身背喷雾器进地防治非常困难,有时眼睁睁地看着虫害危害日益严重,没有办法。再次是想继续增产已实属困难,每亩地留苗保持3600株到4000株,种的更稠反而会造成减产。
针对这种情况,大牛店镇西石封农业种植合作社对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将原来的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匀均行距,一穴单株”,改造成了行距隔行80厘米与40厘米,株距20厘米的“宽行窄距、一穴双株”,通过改进后,玉米出现了杆硬行宽密度大的特点,宽行适宜通风透气,进行田间管理,双株适宜增加株数,提高产量,改进后亩留苗由原来的3600株~4000株增加到4500株~5000株,亩产平均突破1000公斤,产达到1400公斤。但是这种办法由于没有相应的精播机配套,农民大都采用传统种植方法来作业,推广起来比较吃力,进度缓慢。去年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现场观摩,不少种植大户对此表示认可,希望相应的“宽行窄距、一穴双株”播种机问世,以改进旧的耕作方式,继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原平市地处晋北山区,全市25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丘陵面积占到78%,干旱坡地面积不少,非常适宜种植小杂粮,特别是谷子、糜子的品种非常好,在周围县市特别有名。但是由于谷子在定苗期需要薅谷留苗,劳动强度大,一个好劳力一天也只能薅3分地,所以种植面积很难突破,一直保持在3万亩左右。为了找出一条适合原平地区的旱地谷子精播技术,该市四维农机公司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到苏龙口、白石、闫庄、南白等边远乡镇,与当地的种植合作社多次现场探索,终于试验成功一款一穴多株旱地集水覆膜精播机。该机可以调节行距株距,可以铺地膜,铺膜时中间设置一个凸型托辊,将地膜中间压出一条凹槽,而凹槽中间正好是一行谷子,下雨时,雨水会顺着凹槽渗入到谷子根部,起到抗旱作用。铺膜的同时在播种机两侧还各带一台喷雾器,可以在膜下均匀地喷洒除草剂,使谷子在整个生长期都实现膜下无杂草,每穴下种3~4粒。这种精播机的问世,不但解决了农民薅谷的烦恼,而且迅速扩大了谷子种植面积,全市谷子种植面积在今年扩大到10万亩,并且被列入精准脱贫项目,对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对接定单收购助其脱贫,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如今农业机械化的真正动力在农村、在民间,他们针对农机市场的空缺,自己动手进行小改小革而且成效不错,而农民的这种小改小革也给农机市场、农机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一是农机技术人员要不断深入农村,才能了解农民对农机改进的需求。农机市场直接面对农民,只有不断深入农村才能接地气。比如玉米的“宽行窄距、一穴双株”,需要配套的农机还有玉米联合收割机,因为玉米联合收割机针对的是单株设计,实行双株种植后,收割刀片,喂入量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及时改革跟进,就很难适应。
二是要针对农民“胃口”定单生产。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气候、墒情、无霜期、种植方法等都不尽相同,因此,生产出一款农机或几款农机并不能适应所有农民需求,对于那些小批量、特殊性的地区作物,不妨也实行“精准”扶持的办法,为他们生产一些适合的小型农业机械,让他们也可以享受到新农机带来的新动力、新希望。
三是要与农民技术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在一些种植合作社建立实验基地,让他们搜集农民关于农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多搜集数据,对我们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大有好处。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