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粮食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2016-11-08
经济日报4590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粮食领域呈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特征,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个别品种供求失衡。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
当前我国粮食领域呈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特征,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个别品种供求失衡。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预计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超过6亿吨。粮食连年丰收、粮源充裕,粮油产品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但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新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注重粮食产品的营养、健康、绿色、。在传统粗放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相对低迷,利润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况下,一些以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品牌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较好,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高。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虽然尚处困境,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粮食产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既需要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在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也需要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市场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首先,要积极稳步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粮食是一种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当粮食市场价格略有增加时,粮食的供给数量就可能增加很多,而粮食的需求减少较小;反之,当粮食的市场价格略有减少时,粮食的供给数量就可能下降很多,而粮食的需求增加较少。有效解决粮食供给对粮食需求反应滞后的途径之一,就是粮食产品经营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在生产环节,加强粮食种植基地建设,采取土地入股、生产合作、公司带动等方式,逐步改变目前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传统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粮食生产成本。在流通环节,创新完善粮食收储管理模式,建立粮食收储烘干加工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及时烘干服务,提高粮食保质保鲜能力。同时,要积极发展粮食的多种经营,创新经营模式,发展“互联网+粮食”等新业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将产业链延伸至农业技术服务、物流、加工、养老和观光旅游等领域,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经济。
其次,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粮食营养品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说粮食的需求出了问题,而是粮食供给的产品不适应消费需求,需要靠科技创新调整结构。通过技术创新,推进“粮头食尾”的转化。把“营养、健康,好吃、吃好”作为发展目标,积极促进米面等深加工食品发展,开发丰富多样的米面产品,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在粮食产品营养健康品质上下功夫,细化粮食产品类别,减少营养损失,引导健康消费。需要优化工艺参数,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树立健康消费观念,改变片面追求“精”“细”“白”的过度消费倾向。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稻米抛光次数,淘汰粮食加工业的落后产能。强化源头管理,加快推进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粮食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粮食质量水平。
第三,要完善粮食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国际经验看,主要发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粮食产业发展采取了支持保护政策措施,但是粮食市场化改革取向是提高粮食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在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等口粮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国内外粮食价格联系机制,改变“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现象。在试点棉花、大豆目标价格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口粮价格与保险、成本、补贴及国际市场价格联动的国内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完善粮食收储吞吐调节机制,综合考虑库存粮食结构、品质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灵活运用竞价销售、定向销售、邀标销售、轮换销售等多种方式,合理确定销售价格,科学安排库存销售进度和次序。
当然,粮食市场化运作离不开企业主体。要积极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一批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突出比较优势,打造一批“高精尖”专业化企业集团。大力培育领军型产业集团,形成“走出去”合力,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分工和产业链再造,提升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预计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超过6亿吨。粮食连年丰收、粮源充裕,粮油产品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但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新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注重粮食产品的营养、健康、绿色、。在传统粗放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相对低迷,利润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况下,一些以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品牌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较好,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高。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虽然尚处困境,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粮食产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既需要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在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也需要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市场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首先,要积极稳步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粮食是一种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当粮食市场价格略有增加时,粮食的供给数量就可能增加很多,而粮食的需求减少较小;反之,当粮食的市场价格略有减少时,粮食的供给数量就可能下降很多,而粮食的需求增加较少。有效解决粮食供给对粮食需求反应滞后的途径之一,就是粮食产品经营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在生产环节,加强粮食种植基地建设,采取土地入股、生产合作、公司带动等方式,逐步改变目前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传统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粮食生产成本。在流通环节,创新完善粮食收储管理模式,建立粮食收储烘干加工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及时烘干服务,提高粮食保质保鲜能力。同时,要积极发展粮食的多种经营,创新经营模式,发展“互联网+粮食”等新业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将产业链延伸至农业技术服务、物流、加工、养老和观光旅游等领域,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经济。
其次,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粮食营养品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说粮食的需求出了问题,而是粮食供给的产品不适应消费需求,需要靠科技创新调整结构。通过技术创新,推进“粮头食尾”的转化。把“营养、健康,好吃、吃好”作为发展目标,积极促进米面等深加工食品发展,开发丰富多样的米面产品,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在粮食产品营养健康品质上下功夫,细化粮食产品类别,减少营养损失,引导健康消费。需要优化工艺参数,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树立健康消费观念,改变片面追求“精”“细”“白”的过度消费倾向。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稻米抛光次数,淘汰粮食加工业的落后产能。强化源头管理,加快推进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粮食质量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粮食质量水平。
第三,要完善粮食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国际经验看,主要发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粮食产业发展采取了支持保护政策措施,但是粮食市场化改革取向是提高粮食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在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等口粮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国内外粮食价格联系机制,改变“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现象。在试点棉花、大豆目标价格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口粮价格与保险、成本、补贴及国际市场价格联动的国内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完善粮食收储吞吐调节机制,综合考虑库存粮食结构、品质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灵活运用竞价销售、定向销售、邀标销售、轮换销售等多种方式,合理确定销售价格,科学安排库存销售进度和次序。
当然,粮食市场化运作离不开企业主体。要积极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一批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突出比较优势,打造一批“高精尖”专业化企业集团。大力培育领军型产业集团,形成“走出去”合力,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分工和产业链再造,提升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 165812025第五届中国(江西)农业机械及农业科技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昌顺利召开
- 13562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453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3024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3005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76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667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1978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
- 11949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