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12-01
浙大新闻办5330
核心提示:今天主要从三方面来讲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什么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
今天主要从三方面来讲“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什么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入公众视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和农业产品的竞争力,这是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内容是加快科技创新。
二、为什么要进行“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我们的粮食供求关系有一些问题
中国的农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有显著的发展。近十二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同时,在粮食重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国民的收入也在较快增长。从分析农业形势的两个主要指标: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增长来看,应该说,过去的十二年,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
但是随着不断的增长,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十二年来,农业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在农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量也不断增加,进口量增加,而粮食的库存量也在不断增加。显然,这就出现了问题——高产量的粮食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
以去年为例,我们的粮食缺口是500亿斤,而我们实际进口了2500亿斤,为什么要多进这2000亿斤呢?分析去年的情况,这2500亿斤中有1640亿斤是大豆。这也间接反应了存在于粮食中的供求矛盾。
饮食结构来看,中国人民离不开油,油消费大,因此对油料作物的需求也大。而国产大豆含油量低于进口大豆含油量,从而造成大豆大量进口的现象。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小麦大米玉米等产量不断增长,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唯独大豆产量不见增长,目前,我国大豆87%是依靠进口的,全出口的大豆中有三分之二被我国购入。说明,我国农业结构中,大豆的缺口比较大。从此处也侧面体现了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
2.我们的农作物在市场上缺少价格方面的竞争力
农作物成本高于国际平均成本,而价格也高于国际平均价格,导致农作物卖不出去,进入库存,例如小麦、稻谷和玉米的价格要比国际市场的平均价高出35%-50%,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的加工者、经营者在同等品质的农作物中,当然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一类,尤其受影响的就是玉米。小麦、稻谷等农作物,可替代性小,其余农作物的口感与其有较大差别。但玉米替代性高,玉米有15%用于食用,其余皆用于饲料或者工业原料。可以替代玉米的农作物很多,如高粱、木薯等。像木薯这类进口农作物,价格低于玉米,又可以代替玉米,则使玉米市场减小,玉米滞销,又只能进入库存。这就使本国有了供需矛盾,造成了结构性的问题,像玉米供过于求,而大豆又供不应求。而目前,减少玉米的产量并不可行,因为玉米产量减少了,进口玉米量同样的会增加,这就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很尖锐的矛盾和很大的压力。
3.我们的农作物价格为何会总高于国际市场
(1)国内原因: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开展了一些列的措施。
①取消农业税。2004年,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决定出台相应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取消农业税。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取消当然是符合农民心理的。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作物生产进行补贴。在伊拉克战争背景下,能源价格走高,农作物需求量增加。为了鼓励农作物生产,便不断进行农作物补贴。
③价收购政策。市场紧缺的粮食品种主产区实行政府规定的价回收。初衷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尿素等价格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临时收储价也开始上升,2008年之后控制不住价格,底价也开始上升。
近几年我国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平均价格正是和这一政策有关。
(2)国际市场原因:08年引爆美国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为了避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本国经济出现断崖式的下滑,多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货币投入市场,两三年后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反映在粮食上面就造成了粮食价格跟随上升,2010年、2011年达到粮食价格点。如果这种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能够挽救经济,让经济复苏那就会结束通货膨胀。但是很可惜,一直到现在,经济也没恢复。在高通胀的压力下,出现了需求的萎缩。需求不振,通胀抬高的价格遇到了需求不振,价格相应下降,所以2012年后全球粮价在波动中总体下降。
(3)汇率改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20%左右,人民币汇率上升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增加,而使本国的农作物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4)全球能源价格暴跌造成海运价格下降,进口农产品成本下降。
我们知道,结构性的改革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和农民生计问题。没有会在这一部分让步。例如,韩国就是否进口美国牛肉进行讨论,韩国人民游行示威抗议大量进口因为美国牛肉价格低会影响韩国国内市场。就粮食市场是否开放这一问题而言,需要有限开放,适度进口。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考虑,日本对农业的保护,政府零关税进口农产品,但进口量十分有限。由此可见,各国为保护本国农业,在本国农作物种植和出口农作物问题上,都尽量实施有利于本国农业的政策。
三、我对进行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基本考虑及措施
1.必须使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起作用——“价格形成必须依靠市场”
以往政府制定回收价,卖不出去的政府都以回收价收购,而今年开始对新疆的棉花、东北、内蒙古的玉米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菜籽等农作物实施制定目标价的政策,即农民按市场价出售农作物,低于目标价的,政府给予相应补助。这些措施也是为了有效补贴农民,扩大市场。以东北地区种植玉米为例,在这一政策下,东北地区种植玉米的农民调整了种植面积以适应玉米价格。目前,国内的玉米产量与需求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国内的玉米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基本持平,从而也就减少了进口量。这引发了的关注。总而言之,保护农民是政府的责任,但是不要然保护农民成为市场机制的绊脚石。补贴政策实施时间并不长,政府也处在摸索探究的过程中,怎么处理好补贴,是目前政府需要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
2.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目前,粮食生产的问题就是大豆和玉米。以大豆为例,市场那么大而进口,这才导致玉米的产量不断增长。市场那么大,农民不敢去种——因为种植大豆效益低,但所需的土地面积大。1956年的《中国农业纲要》定的大豆亩产目标是260斤,而直到现在也只有247斤。当前,种植一亩大豆的毛收入是600元,而种植玉米亩产量高达1000斤甚至1500斤,一亩玉米的毛收入就可以达到1200元。由此可见,种一亩玉米的毛收入等于种两亩大豆的毛收入,因此不难理解农民选择种玉米而不是种大豆,而大豆需求量大,那大豆就只能依赖进口。当小麦玉米等亩产迅速增加时,而大豆的产量始终不见大幅增长,究其原因还是科技投入过少。我国大豆的品种、栽培技术都远远落后国际水平,农产品缺少竞争力。所以,应当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推进科技创新。也要用更为新型的机件来发展农业。
3.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
目前要进行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进行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实现改革的基础,要改变现今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要推进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那么首先要考虑如何扩大农业规模经营。
改变体制需要的条件有: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转移农业人口,减少农民数量。
(2)加快农业科技建设,提高生产的效率,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绝大多数人将土地交给一部分人,接着采用更先进的机件去生产。
(3)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家里做不好的,就通过社化服务来做好。农民可以购买服务来帮助收割耕种,这种方式的效益是可观的
当然,这些条件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要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实施。土地的流转集中规模经营来改变我国农业分散的粗放的经验,扭转经验模式,这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1984年的一号文件中就提到,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给予农民足够的承包期,让农民有充足的信心,允许劳动力流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的外出,农村的土地流转也在不断进行。目前,规模经营的土地平均为100亩,但在实现这一数据是很困难的。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规模经营要达到高水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4.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民一时进不了城,一定要单靠土地吗?我们更可以推进农村自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说别的,光是乡村旅游就带动了大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去年整个国内旅游人次达42亿,其中30%是乡村旅游。农民利用乡村旅游增加的就业机会是3900万,充分发挥了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因此即使不能迅速使农民进城,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也可以依靠服务业等生存。这是我对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见解。
一、什么是“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入公众视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和农业产品的竞争力,这是当前我国农业政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内容是加快科技创新。
二、为什么要进行“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我们的粮食供求关系有一些问题
中国的农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有显著的发展。近十二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同时,在粮食重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国民的收入也在较快增长。从分析农业形势的两个主要指标: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增长来看,应该说,过去的十二年,我国的农业生产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
但是随着不断的增长,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十二年来,农业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在农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量也不断增加,进口量增加,而粮食的库存量也在不断增加。显然,这就出现了问题——高产量的粮食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
以去年为例,我们的粮食缺口是500亿斤,而我们实际进口了2500亿斤,为什么要多进这2000亿斤呢?分析去年的情况,这2500亿斤中有1640亿斤是大豆。这也间接反应了存在于粮食中的供求矛盾。
饮食结构来看,中国人民离不开油,油消费大,因此对油料作物的需求也大。而国产大豆含油量低于进口大豆含油量,从而造成大豆大量进口的现象。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小麦大米玉米等产量不断增长,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唯独大豆产量不见增长,目前,我国大豆87%是依靠进口的,全出口的大豆中有三分之二被我国购入。说明,我国农业结构中,大豆的缺口比较大。从此处也侧面体现了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
2.我们的农作物在市场上缺少价格方面的竞争力
农作物成本高于国际平均成本,而价格也高于国际平均价格,导致农作物卖不出去,进入库存,例如小麦、稻谷和玉米的价格要比国际市场的平均价高出35%-50%,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的加工者、经营者在同等品质的农作物中,当然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一类,尤其受影响的就是玉米。小麦、稻谷等农作物,可替代性小,其余农作物的口感与其有较大差别。但玉米替代性高,玉米有15%用于食用,其余皆用于饲料或者工业原料。可以替代玉米的农作物很多,如高粱、木薯等。像木薯这类进口农作物,价格低于玉米,又可以代替玉米,则使玉米市场减小,玉米滞销,又只能进入库存。这就使本国有了供需矛盾,造成了结构性的问题,像玉米供过于求,而大豆又供不应求。而目前,减少玉米的产量并不可行,因为玉米产量减少了,进口玉米量同样的会增加,这就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很尖锐的矛盾和很大的压力。
3.我们的农作物价格为何会总高于国际市场
(1)国内原因: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开展了一些列的措施。
①取消农业税。2004年,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决定出台相应政策,其中一项就是取消农业税。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取消当然是符合农民心理的。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作物生产进行补贴。在伊拉克战争背景下,能源价格走高,农作物需求量增加。为了鼓励农作物生产,便不断进行农作物补贴。
③价收购政策。市场紧缺的粮食品种主产区实行政府规定的价回收。初衷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尿素等价格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临时收储价也开始上升,2008年之后控制不住价格,底价也开始上升。
近几年我国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平均价格正是和这一政策有关。
(2)国际市场原因:08年引爆美国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为了避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本国经济出现断崖式的下滑,多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货币投入市场,两三年后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反映在粮食上面就造成了粮食价格跟随上升,2010年、2011年达到粮食价格点。如果这种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能够挽救经济,让经济复苏那就会结束通货膨胀。但是很可惜,一直到现在,经济也没恢复。在高通胀的压力下,出现了需求的萎缩。需求不振,通胀抬高的价格遇到了需求不振,价格相应下降,所以2012年后全球粮价在波动中总体下降。
(3)汇率改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20%左右,人民币汇率上升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增加,而使本国的农作物价格高于国际市场。
(4)全球能源价格暴跌造成海运价格下降,进口农产品成本下降。
我们知道,结构性的改革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和农民生计问题。没有会在这一部分让步。例如,韩国就是否进口美国牛肉进行讨论,韩国人民游行示威抗议大量进口因为美国牛肉价格低会影响韩国国内市场。就粮食市场是否开放这一问题而言,需要有限开放,适度进口。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考虑,日本对农业的保护,政府零关税进口农产品,但进口量十分有限。由此可见,各国为保护本国农业,在本国农作物种植和出口农作物问题上,都尽量实施有利于本国农业的政策。
三、我对进行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基本考虑及措施
1.必须使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起作用——“价格形成必须依靠市场”
以往政府制定回收价,卖不出去的政府都以回收价收购,而今年开始对新疆的棉花、东北、内蒙古的玉米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油菜籽等农作物实施制定目标价的政策,即农民按市场价出售农作物,低于目标价的,政府给予相应补助。这些措施也是为了有效补贴农民,扩大市场。以东北地区种植玉米为例,在这一政策下,东北地区种植玉米的农民调整了种植面积以适应玉米价格。目前,国内的玉米产量与需求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国内的玉米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基本持平,从而也就减少了进口量。这引发了的关注。总而言之,保护农民是政府的责任,但是不要然保护农民成为市场机制的绊脚石。补贴政策实施时间并不长,政府也处在摸索探究的过程中,怎么处理好补贴,是目前政府需要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
2.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目前,粮食生产的问题就是大豆和玉米。以大豆为例,市场那么大而进口,这才导致玉米的产量不断增长。市场那么大,农民不敢去种——因为种植大豆效益低,但所需的土地面积大。1956年的《中国农业纲要》定的大豆亩产目标是260斤,而直到现在也只有247斤。当前,种植一亩大豆的毛收入是600元,而种植玉米亩产量高达1000斤甚至1500斤,一亩玉米的毛收入就可以达到1200元。由此可见,种一亩玉米的毛收入等于种两亩大豆的毛收入,因此不难理解农民选择种玉米而不是种大豆,而大豆需求量大,那大豆就只能依赖进口。当小麦玉米等亩产迅速增加时,而大豆的产量始终不见大幅增长,究其原因还是科技投入过少。我国大豆的品种、栽培技术都远远落后国际水平,农产品缺少竞争力。所以,应当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推进科技创新。也要用更为新型的机件来发展农业。
3.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
目前要进行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进行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实现改革的基础,要改变现今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要推进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那么首先要考虑如何扩大农业规模经营。
改变体制需要的条件有: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转移农业人口,减少农民数量。
(2)加快农业科技建设,提高生产的效率,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绝大多数人将土地交给一部分人,接着采用更先进的机件去生产。
(3)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家里做不好的,就通过社化服务来做好。农民可以购买服务来帮助收割耕种,这种方式的效益是可观的
当然,这些条件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要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实施。土地的流转集中规模经营来改变我国农业分散的粗放的经验,扭转经验模式,这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1984年的一号文件中就提到,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给予农民足够的承包期,让农民有充足的信心,允许劳动力流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的外出,农村的土地流转也在不断进行。目前,规模经营的土地平均为100亩,但在实现这一数据是很困难的。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规模经营要达到高水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4.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民一时进不了城,一定要单靠土地吗?我们更可以推进农村自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说别的,光是乡村旅游就带动了大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去年整个国内旅游人次达42亿,其中30%是乡村旅游。农民利用乡村旅游增加的就业机会是3900万,充分发挥了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因此即使不能迅速使农民进城,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也可以依靠服务业等生存。这是我对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见解。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 逆向开发、抄袭模仿……农机产业如何破解“高端之困”
- 冠军占比近3成,洋马第三久保田第九,江西10大插秧机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冠亚军占比近3成,安徽10大插秧机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冠军久保田独占市场近4成,黑龙江10大插秧机补贴销量、主销机型与价格
- 十月金秋共襄盛会——2024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新闻发布会(湖南)在长沙召开
- 韩俊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 《2024—2026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
- 关于印发《2024年“三秋”机械化减灾减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 [人民日报] 加力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补充通知
点击排行
- 20171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公示 3个农机装备集群胜出
- 199322456家合作社 | 农场主报名参加3月22-24日内蒙古敕勒川农机团购节
- 13583农业农村部: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13484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375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856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837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668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509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