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样本: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再压减1000万亩
2017-02-06
每日经济新闻13320
核心提示:2月4日,农业部召开春管春耕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视频会议,提出今年将继续压减玉米面积,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2月4日,农业部召开春管春耕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视频会议,提出今年将继续压减玉米面积,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改革之路在今年还将包括市场化改革。
今年1月,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粮食收储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场硬仗,下一步,将加大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巩固和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市场格局。
一边价格放归市场,一边调减种植面积,玉米改革今年仍将强力续航。
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
玉米的市场化改革,始于2016年3月我国对实行8年多的玉米临储政策进行的重大调整:通过“市场化收购+补贴”的价补分离新机制,让玉米市场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
“我国的玉米临储政策始于2008年,初衷是为了鼓励玉米种植。这一政策效果十分积极,从2008年到2015年,国内玉米产量由1.66亿吨增至2.25亿吨,种植面积由4.48亿亩增至5.72亿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副研究员郭静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但随着国际玉米价格下跌,国内收储费用上涨,收购量越来越大,玉米库存越来越高,而库存成本相应提高,结构性矛盾突出,改革迫在眉睫。”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国内玉米库存达到2.5亿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其研究报告中计算了玉米的库存成本:包括收购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在内,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正因为如此,临储政策的改革呼声极大。
唐珂表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定改革信心,值得关注的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市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集中上市期东北地区运力紧张,部分地区农民‘卖粮难’风险加大等。下一步,将巩固和强化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市场格局。”
郭静利表示,“多元收购主体,意味着将一改往年粮库作为收购主力的局面,玉米收购主体将以加工企业、贸易公司为主,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力,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参与到玉米的市场化变革之中。”
调减玉米增加其他有效供给
2016年,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总共调减种植面积约3000万亩,而在今年,还将有1000万亩玉米退出种植。在2月4日的春管春耕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视频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年将继续压减玉米种植面积,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玉米的“调减”是从去年延续到今年的关键词,要将调减任务逐级落实,尽快分解到市到县,落实到村到户。2017年,中央财政加大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增加“粮改豆”、“粮改饲”补助资金规模,将根据结构调整的任务,落实补助资金,尽快兑现到户,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玉米调减了,种什么呢?其中一个逻辑是“增加有效供给”。
2016年,黑龙江调减了1900多万亩的玉米种植,今年将发展蔬菜、杂粮杂豆等特色作物1000万亩。根据初步统计,今年黑龙江全省种植结构在去年“一减七增”的基础上,优质食用大豆发展到5100万亩,增加420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达到1040万亩,增加155万亩;杂粮杂豆达到700万亩,增加100万亩;饲草饲料作物发展到200万亩,增加70万亩;马铃薯发展到360万亩,增加50万亩。
农业部强调,种植结构调整不仅是面积增减的变化,也是品质结构的优化。下一步,我国将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优质蛋白大豆、双低油菜、高产高糖蔗糖等产品,积极发展加工型早籼稻、甜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加工型产品,以及生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饲草,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根据会议安排,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还将包括优化品种结构、增加适销有效供给、拓展特色供给,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实现提档升级。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推广间套复种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关键词:玉米 农业 改革 缩减 (农机 农机1688)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