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推进农机供给侧改革
2017-03-08
中国工业报9200
核心提示:王金富认为,在我国农业大发展、大变革的形势下,农机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主动思考,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两会期间,笔者就“如何有效推动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问题,采访了十二届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
王金富告诉笔者,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提率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革的关键需要对土地、农机、生产资料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并大力推进经营模式创新。
王金富认为,在我国农业大发展、大变革的形势下,农机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主动思考,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机企业应抓住机会
王金富认为,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为中国农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农机企业应当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解放劳动力,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却让土地过于零散,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如果不进行改革,带来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没有适度的土地规模,没有更恰当的要素资源整合,没有更好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无法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农业生产情况复杂多样,也并非土地规模越大越好,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配置不同的土地规模。王金富表示,目前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传统农户,土地比较零散;二是家庭农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更专业,经济效益也更好,土地配置一般是几百亩左右;三是种粮大户,一般是农业合作社形式的新型主体,以从事粮食和主要农作物生产为主,种植面积在几千亩左右;四是现代化农场,主要集中在东北、新疆等地,种植面积在上万亩以上。
目前,我国40%的耕地实际上已经由270多万个农业新型主体经营,在政府推动的土地流转政策作用下,这个主体占比将会逐年增加,基于农业供给侧竞争力的要求,必须深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使未来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主体占比达到60%以上,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元素,农业机械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让农机发展得到了新的机会。
推动生产要素深度融合
王金富建议,以农机为农业科技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资源要素适度规模化条件下,还需要对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劳动者、新型农业技术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王金富认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业机械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载体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农机与农艺、信息化、生产资料的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土地的益产出。
面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现代化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必须在供给侧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满足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对于具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家庭农场来说,他们需要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并按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去配置。对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种粮大户来说,他们对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已经不能依靠人力,需要与农业机械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精准使用,提高生产效益。这就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解决农业机械与农艺、信息化、生产资料融合的问题。对于适度经营模式的现代农业来说,已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需求,而是需要能够承担率、复合作业的大型、现代化农业装备。目前,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能够推出部分高端农业装备,但仍有一些高端产品是中国人目前做不了的,只能依赖外资企业。作为民族品牌,中联重科有责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农机配套能力。
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王金富呼吁,加大投入,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需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生产作业环节工序化管理,因此,现代化农业需要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职业化、工人化。
目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力量,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具备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成千上万有知识、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必须聚焦并加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作为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联重科与各成员单位一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域有责任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在教育规划、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培训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一套成功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训模式,以又快又好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也呼吁有关方面,更加重视职业农民培训,实实在在加大投入,加速培育能够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数以万计的职业农民。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渗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广泛领域。未来,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因此,农业机械化要在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需要借力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农机与农艺、适度规模经营、信息化及生产资料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王金富告诉笔者,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提率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革的关键需要对土地、农机、生产资料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并大力推进经营模式创新。
王金富认为,在我国农业大发展、大变革的形势下,农机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主动思考,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机企业应抓住机会
王金富认为,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为中国农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农机企业应当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解放劳动力,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却让土地过于零散,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如果不进行改革,带来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没有适度的土地规模,没有更恰当的要素资源整合,没有更好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无法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农业生产情况复杂多样,也并非土地规模越大越好,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配置不同的土地规模。王金富表示,目前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传统农户,土地比较零散;二是家庭农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更专业,经济效益也更好,土地配置一般是几百亩左右;三是种粮大户,一般是农业合作社形式的新型主体,以从事粮食和主要农作物生产为主,种植面积在几千亩左右;四是现代化农场,主要集中在东北、新疆等地,种植面积在上万亩以上。
目前,我国40%的耕地实际上已经由270多万个农业新型主体经营,在政府推动的土地流转政策作用下,这个主体占比将会逐年增加,基于农业供给侧竞争力的要求,必须深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使未来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主体占比达到60%以上,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元素,农业机械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让农机发展得到了新的机会。
推动生产要素深度融合
王金富建议,以农机为农业科技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资源要素适度规模化条件下,还需要对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劳动者、新型农业技术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王金富认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业机械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载体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农机与农艺、信息化、生产资料的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土地的益产出。
面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现代化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必须在供给侧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满足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对于具有一定购买能力的家庭农场来说,他们需要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并按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要求去配置。对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种粮大户来说,他们对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已经不能依靠人力,需要与农业机械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精准使用,提高生产效益。这就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解决农业机械与农艺、信息化、生产资料融合的问题。对于适度经营模式的现代农业来说,已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需求,而是需要能够承担率、复合作业的大型、现代化农业装备。目前,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能够推出部分高端农业装备,但仍有一些高端产品是中国人目前做不了的,只能依赖外资企业。作为民族品牌,中联重科有责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农机配套能力。
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王金富呼吁,加大投入,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需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生产作业环节工序化管理,因此,现代化农业需要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职业化、工人化。
目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力量,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具备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成千上万有知识、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必须聚焦并加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作为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联重科与各成员单位一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域有责任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在教育规划、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培训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一套成功的现代职业化农民培训模式,以又快又好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也呼吁有关方面,更加重视职业农民培训,实实在在加大投入,加速培育能够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数以万计的职业农民。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渗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广泛领域。未来,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因此,农业机械化要在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需要借力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农机与农艺、适度规模经营、信息化及生产资料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标签:
中联重科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