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吴忠民:我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我是伴着改革的钟声起步,在改革的春风里成长。一九八七年我高中毕业,作为一名高中生正是放飞理想、展望美好未来的时刻。那一年,我参加了全省定向考试,我以总分358分(4科)的成绩取得了牡丹江地区名的好成绩。对于专业的选择,我有了优先选择权。当时我完全可以选择佳木斯医学院X光这一热门专业就读。后来经过思想斗争,我选着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机械制造专业。
因为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每天看着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里辛勤的劳做,落后的农机具,靠的是马拉人扛,心里总是酸酸的。父辈们也总是教育我,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农民。当我跨入校园后,打开了我的视野,每当看到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农机具资料后,在我的脑海中都产生了阵阵波澜,我们的农民们都能用上这样先进的农机具,该有多好。
一九八九年刚一毕业,我被分配到了牡丹江市铁岭镇政府农机站,从此,我与农机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班不久,镇里派我前往双青村任副村长,挂职锻炼。我一进村就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走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交朋友,下到田里与农民们一起整地,施肥,锄、种、铲、趟样样全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时,三、五天都要在村里吃住。落后的农业耕种模式刺激着我,农民的艰辛撞激我的灵魂。
这里大多是半坡地,家家都靠养牛养马在田间劳作,点籽、埋籽等都靠人工来完成,播种后的种子深浅不一。等苗出来后参差不齐。或经常出现化肥烧籽,赶上连阴雨,就会出现大面积粉籽的现象,农民们不得不补种或重种,过了季节,还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发展。我和农民们一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当时这里的人们还未认识到机械化的作用,认识不到农业的前景。
1990年未,我被调到牡丹江郊区农机局,做农机推广工作,这时我才认识到,我肩上的责任重大,那里也正是放飞我梦想的地方。
可是,我刚一到新的岗位,前往牡丹江市郊区兴隆镇大团村推广单体播种机时,就遇到了难题。过去,这里人们根本没见过精播机,在半坡地里,都是原始的播种方法,农民们看到这款新型农机具,根本不相信它的能力和作用。在农民刘金信家的大豆地里,他摸着这台机器,怀疑地说着“不可能”。甚至到现场的村领导以及村民们望着这台其貌不扬的机器,发出了声声疑问“能行吗?”刘金信更是心里打鼓,他怀疑用上这台机器别再耽误了播种,影响了出苗。甚至造成了减产。刘金信是村里有影响的种植大户,他的举动将影响着十里八村的农民,我所以选择他做为试验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我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拿出五亩大田做为试验。用这台机器播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大豆出苗后,经过认真的检查和对比,通过这台机器播种的大豆苗情明显要好于甚至高于其手工播种的大豆苗,播种的种子深浅一致,豆苗间距均匀还节省了种子和肥料。
在大豆收获时,我特意请来了当地的农技专家共同对这五亩试验田进行了检验和评估,测定结果亩产增产了10%,机器播种的效率是人工播种的五倍。刘金信望着眼前的成果心里乐开了花,他对村民们说“还是机械化好”。第二年春播时,仅大团村一下就购买了20多台套各种播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