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史可器:安危与共、风雨同舟,用勤劳智慧和诚信追逐亚澳梦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亚澳的创业发展史和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同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亚澳今天的大发展。
1976年,我三十岁。迫于生活压力,凭借自己在村里开过拖拉机的一些经验,鼓足勇气和同村一个农民用东拼西借来的63元钱创办了农机修理部,主要从事简单的修理拖拉机的业务。当时考虑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
修理部开张后,由于我能吃苦、肯钻研、技术又高,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修理能手。开始时是周边一些村落,后来是整个光明乡,再往后就发展到户县周边县城了,高峰时出现排队修理拖拉机的局面。
1979年,修理部搬迁到村外三叉路口处,更名为户县东韩农机修理厂,人员扩充到15人。在修理好本村拖拉机具的基础上,对外修理拖拉机具及生产部分简单农具和配件。因修理及时且质量好、收费低,得到农机手的一致认可。
1982年,在一次修理拖拉机时,我听拖拉机手说,四轮拖拉机农忙季节只能搞运输,没有可配套的农具,所以一年利用率不高......我猛然间觉得这是个好的机遇。毛泽东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由于没有机械化农具,农民种地的劳动强度相当大,如果能开发出和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农具来种地,既充分利用了拖拉机,又省了劳力多好?
为了证实我的预见,我到陕西省农机局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全省拖拉机年销售9000多台,配套农具基本处于空白,将是很大的一个市场。那时,我便下定决心研制和拖拉机配套的农具!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了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艰难局面。
作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要想开发复杂的农具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我白天蹲在机床旁写写画画,晚上自学机械设计和制图,抽空就多方请教,甚至连上高中的侄子都成了自己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我自学了《机械设计》和《机械制图》等多种专业书籍,并购买了《金属工艺》等大量书籍,同时他参加了电视台举办的《农业机械》电教班和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企业竞争艺术》函授学习班。白天又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利用空闲时间手把手教给大家。有时白天太忙就利用晚上时间和大家一起举办夜校学习,每周3晚上,每晚上学习2小时,使大家的专业知识和自己同步提高。为了能集中精力搞发明,还将所有的农活交给家里人,并忍痛将家里养了一年的一头大秦川奶牛和两头猪卖掉。
就这样写写算算,经过一年的钻研,我们终于研制成功了台能和拖拉机配套的XBL-3/5旋播机,顺利通过了陕西省的鉴定。现场测定的专家认为,该机具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实现了小四轮的多功能配套,能一次进地完成灭茬、旋耕、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拖平等多道农艺,减少拖拉机进地次数3-4次,功耗比同类机械减少13.8-31.58%,济效益非常明显。从而彻底解决了拖拉机只能跑运输不能配套农机具进行农田耕作的难题,我也成为国内旋播机的发明生产人。1987年,产品获得陕西省首届科学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得科技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星火计划金奖,1991年被主席杨尚昆作为国礼赠送给墨西哥3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