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我国智能农机从河洛大地出发
农机装备创新中心
中心围绕农机装备领域的重大需求,构建新一代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开展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高端农机产品及其制造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孵化,解决关键材料、核心制造工艺与薄弱环节农机装备供给问题,力争打造农机领域原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中心,并最终建设为国际的农机装备创新平台。
建设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事宜,制造业创新中心位居《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到2020年,我国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河南省依托农机装备的产业基础和中国科学院及清华大学等科技创新力量的帮助,成功建成农业机械装备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将承担解决农机领域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
农机领域的创新发展也是国际科技竞争的结果,2016年以来,农机强国均开始布局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农机技术体系。国际竞争及我国复杂的地形地势决定了不能再靠简单引进推动我国农机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构建自主可控的农机创新体系,充分利用战略契机,实现农机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
第三代农机
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地,河南省将农业装备列为争创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势的领域,洛阳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基地,有一半以上的农机创新平台在洛阳,加上有以中国一拖为代表的农机龙头企业支撑洛阳成为与山东潍坊、江苏常州并列的三大农机产业聚集区,洛阳成功创建“智能农机制造业创新中心”具有先天优势。
回顾我国农机产业发展历程,洛阳从我国代引进苏联的履带式农机体系和第二代意大利中大马力轮式农机体系,一直承担着我国农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任。但是河南洛阳的农机产业技术源头地位与其产业地位并不对称,排名的山东农机板块产业规模2015年就超过了1000亿元,而河南只能屈居第二。从全球范围看,洛阳抢抓机遇,聚集人才和技术,将第三代农机创新体系的建设落地洛阳,未来在推动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必将大有作为,并争取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不辱使命,自主创新出手不凡
2017年12月,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成为全获得认定的面向农机行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了新能源动力拖拉机、农机控制芯片、农机大数据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2018年6月,被批准为农机装备创新中心。
目前,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已经聚集了多家中国科学院内农机相关技术研究单位、7所高校和30余家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合作创新的科学布局。这种创新模式目前成效初显。在我国农机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核心器件完全依赖进口产品的大背景下,2018年,中心联合中科院相关单位研发出国内智能农机定制芯片——“神农I号”芯片,以及筹备研发被喻为拖拉机“安卓系统”的操作系统。在信息技术驱动的第三代农机创新体系中,需要未雨绸缪,不能再在核心器件上被卡了脖子。
依托自主核心器件研制的第三代智能农机“超级拖拉机I号”,能够在耕地、平地、覆膜、播种等作业过程中实现全程的自动作业,通过卫星定位导航,拖拉机可按预设路径自动巡航、匀速前进、精准播种。不仅可节省人力、提率,还能改变粗放的播种方式,覆膜、播种横平竖直,作业偏差小,提高了土地、种子、化肥的利用率。
“超级拖拉机I号”背后的另一个核心基础支撑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洛阳中科晶上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智能农机领域数据量的“智能农机大数据平台”,通过传感器采集包含农机状态参数的各种农艺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指导农业生产。在正在实施的万亩级农机示范基地,只需要三四个人指挥将近20台智能农机,就能完成全部的耕地、播种、洒水、打药等作业。设定好时间和路线,它们甚至可以半夜“加班”,24小时无休。第二代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