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与欧美日有近30年差距,短板不补,粮食安全有患
科研人才不足制约农机发展
在农机短板的背后,是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和产学研协同机制不畅。
教育部等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农机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中缺口比例,超过60%。
农机专业地位下降,是相关人才不足的重要因素。据了解,20世纪末,高校学科目录调整,农机专业成为工学大类“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山东、河南、四川、北京等地农机院校纷纷更名、撤并,农机人才培养规模渐趋萎缩。
“招生的时候,不少家长、学生听到‘农’字就摇头。”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红说,以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为例,863家招生单位中,仅28家涉及农机相关专业,招生计划不足700人,而当年拟录取总人数近70万,仅及千分之一。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反映,54所高校设有农业工程专业,但2017年首批465个“学科”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入选,占0.43%,且两校的农业工程优势领域过于细分,难以引领农机装备发展。“作为没有入选‘双’的地方高校,江苏大学在缺少经费和指标的情况下,坚守农根本色,自筹4200万元用于农机研发,调剂其他学科的博士生招生名额培养农机人才,不少专家靠横向经费补贴主业。”袁寿其说。
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必友介绍,从全球农业机器人和农用传感器专利拥有量看,外国多掌握在企业手中,我国多为高校所有,农机研究面临产业化、商品化不足的突出瓶颈,成果多停留在实验室,产学研协同机制没有畅通。
“农机四要素包括农艺、设计、材料和制造,现在不缺好设计,主要是造不出来。”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带头人毛罕平教授认为,科研实施与评价机制导向“脱实向虚”,导致一些农机专家重研究、轻推广,不利于产生实际效益。
81岁的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熊范纶1983年回国后开发了“农业专家系统”,比美、日同类成果都早,1988年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但推广应用缓慢,该系统现已是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近五年国内才逐步重视,错失了发展机遇。“智能农业不能再起大早、赶晚集。”熊范纶说。
如何提升农机竞争力
农机是确保粮食的重要支撑。受访专家建议,“十四五”期间,宜重视农机学科发展,恢复农机装备的一级学科地位,列入“交叉学科”门类,加强优势整合,用好我国在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领域的先进成果。
“清单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汪小旵、张瑞宏建议,设立“十四五”高端农机专项研发计划,将高端精密液压件、大马力拖拉机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器、农业智能传感器、采棉头、打结器、大型复合型农机具等关键部件和整机装备列入清单。
“大协同”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农机覆盖面广、应用场景各异,毛罕平建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成立联合体,建立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打破学科、校际、校企壁垒,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申报农机重大研发项目,推动成果转化。
“双”建设向农机院校倾斜。罗锡文呼吁,在当前仅2所高校的农业工程专业纳入学科背景下,对一些农机人才培养规模大、“新农科”“新工科”融合优势明显的高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重点实验室,给予农机专项博士招生指标。
“市场化”思维引领产业升级。熊范纶认为,农机推广要以企业为主体,摆脱“示范区”的老套路,真正面向基层农户需求,坚持农艺与农机结合,防止粗放补贴导致机械化上去了、农民收入上不去。人大代表、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剡水建议提升技术指标等要求,加大对自主关键技术和先进、智能、环保农机产品的支持力度,淘汰技术落后、性能较差的农机产品。胡必友认为,可出台规定,购买装有国产传感器的农机才能享受补贴,加强“数据上云”,促进创新迭代。
“走出去”拓展“一带一路”农业机械化合作。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建议,搭建国际农机教育与校企合作平台,深入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农业机械化水平,培养当地知华友华农机人才,提升我国农机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国产农机打开海外市场。(记者 凌军辉 陈席元)
- 13611农业农村部: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13522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433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944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915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36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587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190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899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