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退休市长返乡务农:40年仕途4小时变回农民
李豆罗在耕田。
谈“官场”
“做了好事,老百姓会公认”
李豆罗在官场上呆了40年。他事业起步的地方是西湖李家。他出生于1946年,做村支书时还不到20岁。他24岁就当上公社书记。30岁时,成了进贤县委副书记。后来做县委书记时,他只有34岁。
记者:你在官场上呆了40年,无论是在做县委书记还是做市长时,告状如影随形。如何看待这些告状?如何解决?
李豆罗:我认为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人要成功要有三个人,,要有自己,要积极去奋斗;第二,要有恩人或高人,去指点自己;第三,要有人或朋友,去监督自己。有了这些人,才能慎行。我每做一件事都会想着,背后有人拿着枪对着我,时时刻刻都可能打到我。所以,我就将这些人也视为我的“恩人”,这也是一种监督。这实际并不是对你个人的意见,而是对权力的意见。你当了县委书记去告你,当了市长去告你,但是,你如果回家种田去了,他还告你干什么?
记者:你觉得官场总的感受如何?
李豆罗:我认为,做个清官很好,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只要做了好事,老百姓还是会公认的。就算你最后不当官了,百姓心里也是知道你是做了好事的。我退休这么多年,老百姓见到我也会笑,也会知道我是在尽力做好事。官场的人,一定要坚信为老百姓办事。过去是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如果你不做事,和把一个菩萨放在那里有什么区别,把菩萨放那里还不用发工资。
谈“挫折”
“是一种‘内练’”
以“直升机”速度升官的李豆罗,在春风得意的年纪。从县委书记岗位上离任,被调到南昌市做农委主任。时隔多年,李豆罗对那段日子还记忆犹新。2001年,李豆罗在55岁时成了南昌市市长。
记者:调到南昌市做农委主任那段日子是怎样的?是否心情低落过?
李豆罗:没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从县委副书记到县委书记的那4年,我觉得在人生中还是比较“得意”的4年。那段时间,我也为老百姓做了一些实事。从调到农委之后,我有时间能够看书,也能够练练字,并且还考了中央党校函授大专。正因为我有了在南昌农委的1200多天的时间,我对南昌市的地形、地貌等非常了解。后来做了市长,碰到一些问题,别人说不清楚的,我都能道得明白。这是因为这段时间,我才对南昌的情况更加了解、熟悉,这也是一种“内练”。
记者:做了五年市长,你在南昌留下了一点痕迹:抽沙造地,造了半个城。另外就是玉带河改造工程,“嘴巴上讨论了39年,图纸画了5年,40多年但没人敢动手”。你是这样说的吗?你已经临近退休了,当时为什么别人都没做而你做了?
李豆罗:是。我是起早贪黑、昼夜不停地在干。我不管那么多,当时我知道,无论从财力、时间都是不够的,所以,我就向当时的市委书记报告,“只顾开头,不顾扫尾”。别人不敢开头,我们来开头。大家看到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自然会有人来接班的。我看到了干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又向他报告,“有本事开头,就要有本事扫尾”,一定要把这个尾扫掉。实际上,现在很多的城市一下雨就泡起来了,也正是得益于那次改造,南昌下雨下个两三天,也不会泡起来的。
谈“卸任”
“换一个舞台”
2006年,五年市长任上下来,李豆罗又当了三年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0年1月22日人大闭幕会上,要卸任的消息早已传开,他上台作完报告后,下面的人都对着他笑,李豆罗也对着他们笑了起来。
记者:你作完报告后,下面的人都对着你笑。笑点在哪里?
李豆罗:他们笑什么呢?实际上,我们都很熟了,他们就很关注我到底下午会去干点什么?我知道他们的想法就笑了。他们也知道我笑什么就跟着笑。你们都在关爱我,关心我,关注我,李豆罗今天下午要去干什么?我就说,我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回到农村,搞新农村建设;二是好事多做,坏事莫为,毛主席知道了会表扬,阎王爷知道了会加寿;三是潜心练字。不懂书法,爱好写字,准备再练三十年。前40年我是换角色,从配角到主角,从小生到老生;现在我是换舞台,从政治舞台到社会舞台。
记者:对于诸多报道中提及的4小时变回农民,是否如此?之前有过准备吗?家人是否同意?
李豆罗:是的,就是只用了4小时。之前也没有做过什么准备。我和我夫人说过,我要到农村去搞新农村。到真正卸任的那一天,我真的要去乡下了,家人也没有反对。
记者:“从农民到市长用了40年,从市长到农民只用了4个小时。”是否会有些不适应自己的改变?
李豆罗:刚开始可能会有些不大适应,但是很快就熟悉了。因为作为我来讲,我这样才是正本清源。我一开始就是一个农民。
谈“告别”
“安心做农民”
回到西湖李家后,李豆罗就彻底告别了官场,每年老干部的团拜会之类都不再参加。他告诉记者,离开了就彻底离开,“脑子不想,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嘴巴不说”,安心做农民。
记者:为什么会如此彻底地告别官场?和过去的老干部也没联系?
李豆罗:我是“脑子不想,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嘴巴不说”。哪个来到西湖李家,我都不想谈这些事,过去就过去了。凡是有关老干部到哪里疗养,大年初一团拜什么的,我一概免见,一概不去,我就留在我这个地方。
记者:为什么会回到农村?
李豆罗:我回到农村,我就和村里人说我为什么会来。我一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二是带着一种情结,支持农村、支持农民,长期从事农村的工作。来到农村以后,农村的一些文化、农耕文明等我都要保留下来,一些可能已经濒临消失的东西,我要挖掘出来。我们农村的建设就是要“有青山,有绿水,有乡愁”。
记者:你眼中的农耕时代是怎样的?
李豆罗:我现在所做的,就是农耕文化、孝悌文化、节庆文化、楹联文化的恢复与保留。
谈“建设”
“农村要像农村”
西湖李家五年时间内建成了“景区”,游客来参观的,是优美的乡村和过往那些逝去的农耕生产方式。有报道称,今年五一假期后,景区正式开始收费,20块钱一个人,一个月收了4万多块。
记者:成为了景区的农村,是否还是真正的农村?
李豆罗:那时刚好是放假,现在一个月也就2万元左右。最初有建议收门票60元/人,我觉得不收可能不好,收太多也不好,就定价20元/人,表示个意思而已。别人搞新农村,是搞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我的理念是山水化、田园化、农耕文化。在这里,农村就是农村,农村就像农村。宋朝秦观的词《行香子·树绕村庄》所描述的,在这里都能够展现出来。“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我很高兴的是,宋朝文人所追求的村庄,在西湖李家能够展现出它的画面,说明是这样的农村比较成功的。
记者:你未来有什么计划或打算吗?
李豆罗:我面临着四个问题,“建筑还没扫尾,管理还没开头,文化还没做上去,产业也还没找对路。”当这四个问题解决了之后,这首田园诗就可以展现出来。如果说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就想办法让它定型下来。最后,等到了我80岁的时候,我相信西湖李家的画面就能够展现出来。而到了90岁的时候,我就散散步、练练字,应该就是这样的生活。如果能够活到100岁,那我就光荣了。不过,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吧,我的理念是,“踩到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文/记者张丹实习生杨天娇、陈思言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