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手闫永春历数三代收割机
隆隆的马达声拉开了秋收序幕。9月21日,在汤阴县韩庄镇北张贾村,村民闫永春正开着自家的收割机忙着收割玉米。随着一棵棵玉米倒下,金灿灿的玉米棒迅速传输到收割机的后斗里,路旁堆满了刚收获的玉米,金黄色已成为秋收时节的主打色。
闫永春是北张贾村人,今年60岁。他是个老机手,从20多年前开始使用背负式收割机到现在,使用的收割机已经更换了三代。
1989年,凭着对农业机械化操作的热衷,闫永春购买了全镇台背负式小麦收割机。“当时全村只有两个人支持我买收割机,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大部分村民都说家里总共几亩地,几个劳力、几张镰几天就能收完,根本不需要花那么多钱购买收割机。台收割机2万多元,在当时就是个天价,我是东拼西凑借钱买的。”提起20多年前购买收割机的事,闫永春记忆犹新。
背负式收割机特别笨重,用起来很费体力,的不足是没一点防护设施,露天作业,不但酷热难耐,收割时扬起的麦灰呛得人喘不过气,只要割半天小麦,身上就全是灰土,往脸上看,只剩眼睛和牙齿能看清了。
“虽然买的时候大家极力反对,但是当我在村里收了几天小麦后,乡亲们看到了机械化的好处,找我的人排成了队,几乎每天都是天一亮就开始,半夜还没结束。”闫永春说。
随着收割机更新换代,2007年,闫永春购买了第二台收割机。当时他专门跑到厂家,多方对比,精心选购了适合当地地形的背负式小麦收割机。
2014年,他又通过农机补贴花费7万多元购买了现在这台玉米收割机。“人无我有,人有我换。现在大家都买小麦收割机,我就转型购买了玉米收割机,希望可以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不过要是没有农机补贴的4万多元,我可不敢迈这么大的步子。”闫永春坦诚地说。
“现在收割机遍地都是,如何才能让大家选择我,我个人考虑一是响应禁烧政策,收割、粉碎一体化,新收割机正好派上用场;二是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多,劳动力不足,我雇了两台农用三轮车,凡是我收割的玉米,都直接给送回家。”闫永春谈起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