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大户收益不如打工、土地租金日益飞涨,记者实地调查:土地流转为何如此矛盾重重?
对于流转大户来说,给出的土地租金高了,就一定能顺利流转到土地吗?在清河县坝营镇人大主席腾训考看来,现实并非如此。
腾训考在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中感觉到,土地流转中普遍存在的“钉子户”现象,影响了土地大规模流转的进程。腾训考介绍说,2014年,在坝营镇焦官营村,一家工商资本想要流转约700亩土地,利用当地沙质土壤规模种植红薯。当时,流转方计划以每亩地880元的价格进行租赁,但在工作中却遇到了大约10户农民的反对。“就有十来户,说什么也不租给咱。多少钱也不租,换地也不换。”
尽管这10户农民只占约40亩土地,但因这些土地不集中,剩余土地无法成方连片,导致这次土地流转失败,村里的3000亩耕地至今仍没有流转。清河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赵景会认为,这源于农民对土地较强的依赖性:“老百姓对土地看得比较重,要是流转出去,会感觉到心里没底。因此,根本还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土地流转遇难题不仅仅是土地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流转大户与出租方之间的矛盾让土地流转困难重重,粮食价格下跌、大片承包的抗风险能力低、农业保险机制的不完善,也让很多流转大户就此望而却步。
在河北省的另一个农业大市衡水市,流转大户们也同样面临很多困难。衡水下辖的深州市共有耕地面积130万亩,目前,市里的土地流转面积仅为48.3万亩。
在深州市王家井镇西李秋村,村民孙仁忠2010年响应号召,成立了仁忠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0亩土地用于规模化种植。2014年夏天,一场冰雹灾害让孙仁忠的3000亩小麦绝收,损失惨重。
图为孙仁忠的合作社的农机具
孙仁忠说,他流转的土地都入了农业保险,然而,农业保险的赔付金额对于绝收的土地来说,是杯水车薪。“一亩地的投资每年约1000元,但农业保险赔偿一亩地最多30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农业保险对损失赔付额度不高,而且定损存在很多困难。2015年,因为一场大风,孙仁忠种植的玉米几乎全部被吹断。本应一亩地收获1600斤的玉米,当年平均每亩只收获了1200多斤。孙仁忠向保险部门报灾后,保险公司以“减产不明显”为由不予赔付。
他感叹:“大部分合作社毕竟是农民建立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们这里的俗语说‘庄稼是跟老天爷混着的’,老百姓没有抗风险的能力。”
粮价下跌,土地租金升高,农业保险赔付难……一系列的问题,让河北各地的流转大户犯了难。
如何让土地顺利流转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应完善土地流转一揽子法律体系,让土地流转规范化,让契约精神深入农民心中。他指出:“契约精神,实际上是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应逐步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契约精神,但不能简单的做思想工作,以防农民产生抵触情绪。”
面对农作物价格波动、土地租金不断升高的情况,李国祥告诉记者,不应该把目光仅局限在对土地的直接租赁上,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分红等多样化的流转模式,会极大的避免风险。“这样既避开了农作物价格下降、土地租金不断攀升给流转大户带来的成本增加、入不敷出,又保护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也减轻了农民的种地负担。”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能力比较低、定损困难、赔付标准不高、赔付范围不广。李国祥建议,未来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支持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举措。“除了把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纳入到理赔的范围,还应建立试点,把因农产品价格下跌等造成的经营损失,通过价格保险的方式对流转大户进行一定赔付,从而扩大农业保险赔付范围。此外,除了大田作物,将蔬菜等经济作物也纳入到保险范围,并逐步提高赔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