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精产区一区一区三区_成品人片a91观看入口888_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htc

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技术创新 实现农业+科技“一盘棋”

   2016-05-12 中国农业网 5540
核心提示: 发力供给侧改革这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次重大管理创新,也是我国农业科研机制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早在8年前,农业部、财政
    发力供给侧改革这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次重大管理创新,也是我国农业科研机制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早在8年前,农业部、财政部先行一步,围绕产业需求配置科技资源,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8年来,产业技术体系共研发提供900多个新品种、35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110多个新产品新装备,节约成本1384亿元,减少损失2021亿元。仅“十二五”期间,由体系参与研发和推广的品种占农业部主推品种近一半,获得三大科技奖占所涉领域67%。林业局、水利部、卫生部、住建部等部委科技管理部门相继学习借鉴,一些国际机构和组织将其称为“中国的体系模式”。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体系推动了科研,促进了推广,团结稳定并凝聚了科技人员,意义很大。体系的建设和作用作为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途径和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之一。

    科研管理模式升级

    从短期项目管理到长期稳定支持,从“条块化”研究到围绕“产业链”攻关,从侧重大宗农产品到发挥小作物传统优势,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农业科研更加符合产业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一直存在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协作不力等问题,尤其是科技与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一方面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创新活力。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交汇,为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背景下,产业技术体系应运而生。2007-2008年,50个产业技术体系相继成立,共涉及112个主要农产品。刚开始成立,体系的任务就十分明确: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聚优质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技术用户提供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示范。

    与其他产业科研相比,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短平快”式的农业科研管理方式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表示,水稻的新品种研发周期一般为8-10年,从新品种研发到最终的品种推广,并产生经济效益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短期研究很难出成果。

    因此,足额、稳定的财政支持成为体系的一大亮点。据介绍,中央财政每年为每个首席科学家投入30万元管理经费,为每个科学家岗位投入70万元基本研发费,为每个综合试验站投入50万元研发和试验示范经费。8年来实践证明,这个经费额度基本可以保证专家在不申请其他项目的情况下能够安心科研。

    科研力量分配合理

    围绕农业产业链,体系部署了“环环相扣”的科技创新应用链条,分为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机械化与设施设备、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6个学科领域,每个领域设置若干科学家岗位,并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辐射带动示范县,由此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的技术团队。

    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祁春节做了一个形象比喻,“原来的科研项目,好比是‘建桥墩’,解决的只是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的问题;而体系就好比是‘铺桥面’,将分散的桥墩联结起来,形成一条可以让产业发展起来、将科研成果集成起来的大路。”

    体系不仅保证了每个产业的每个环节、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科技力量分布,也使得围绕同一目标开展分工协作成为可能,了技术支撑方面的“空白”和“短板”。同时,综合试验站的建立也确保体系成果能够快速、大面积地“落地生根”。

    纵观50个体系,既有水稻、玉米、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也有食用豆、荔枝、水禽等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特色农产品;既有谷子、茶叶、蚕桑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也有木薯、啤酒大麦、酿酒葡萄等新兴加工原料产业。可以说,体系优化了产业科研结构,填补了我国传统优势农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和新兴加工原料农产品的科研空白,促进了各产业均衡和谐发展。

    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科技服务产业,创新创造需求;为产业链上的农民、企业等用户提供完备的技术支撑,也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预警监测,实现了科学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有研究表明,发达技术创新动力中,有近80%源于市场或生产上的需求。这也印证了科研的初衷和目的。

    在产业技术体系中,设置在各个主产区的综合试验站十分重要。它承担着技术示范与应用推广的任务,既要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推广下去,还要将一线发现的问题反馈上来,它们是连接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我国尽管有对水稻、大豆、油菜、棉花、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监测,但是缺乏长期性和固定性监测,对小宗农产品的数据支撑尤其匮乏。正是针对产业监测不足的问题,体系的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对112个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走势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进行中长期供求分析和发展趋势研判,有力增强了农业生产的预见性。

    激发科研人员“新活力”

    同行不再是“冤家”,评价不再“唯论文”,末位淘汰确保有进有出,科研人员实现了想做的、能做的和产业需要做的“三统一”,培养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体系在范围内打破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凝聚了来自757个农业科研、教学和企事业单位的农业科研人员,大家各司其责、分工协作,真正聚焦产业问题。

    “过去‘同行是冤家’,科技人员之间是竞争关系,很少合作。现在,有了体系,我们既有学科内的合作,还有学科间的合作,把原本分散在不同部门、行业的农业科技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创新合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一语道出变化。

    改革创新催生“体系经验”

    体系在不动现有体制的前提下,通过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成功地探索出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围绕产业开展性大联合大协作的运行模式,受到科技界、产业界和基层推广人员的广泛称赞,为创新科研管理方式树立了新样板

    经验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改革创新就是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产业技术体系瞄准科研管理“痛点”做文章,在不动现有体制的前提下,把原本隶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区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凝聚到一起,以产业为主线,以任务为纽带,通过财政稳定支持,抓重大、抓基本,集中力量办大事。

    体系在范围内搭建起新型农业科技联合协作的大平台,有效解决了中央地方分割、部门分割、重复低效等问题,形成了科技与生产紧密衔接、优异科技资源与优势产区紧密对接、中央与地方科研力量上下贯通、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科专家联合协作的新格局,从制度上解决了产学研相互分离的问题,限度地激发了科技作为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经验二: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成为产业的活动。要从根本上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必须要建立科技与产业的有效连接机制。体系作为以50个农产品的产业链为研究对象的科研组织,早在8年前就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思路进行实践探索,建立起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体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科研项目组织的新方式、新路子。

    体系以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为首要出发点,将研究的内容定位在技术用户的需求上,将研究的成果定位在快速转化应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促进了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出现,解决了一个个产业中的关键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

    经验三:出成果和出人才并举。

    体系坚持人才为本,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注重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实现了出成果与出人才并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大丰市| 息烽县| 安乡县| 会昌县| 宁蒗| 沭阳县| 余江县| 迭部县| 湛江市|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