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地承包户的真实控诉:失败的土地流转
2016-08-26
民生周刊 作者 冯国政4670
核心提示:近年来中央政策聚焦于改革农业经营制度,以土地流转为前提,引导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经营农业,同时鼓励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发展。
近年来中央政策聚焦于改革农业经营制度,以土地流转为前提,引导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经营农业,同时鼓励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发展。在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靠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主群体。本站今日推出的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发生在安徽亳州一个土地承包户身上的故事。作者以点带面,表明大户规模经营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政府缺乏合理规划,不能落实各项支持性政策。言下之意,只要政府履行好扶持的责任,大户就能实现集约化经营,抵抗各类风险,所有的问题也就得到妥善解决。
显然,作者生动地讲述了大户的辛酸,却忽视了绝大部分农户的艰难。按照现行政策,只有经营主体达到一定规模才会享有各种农业补贴。小农户,与大户相比,经营着有限的土地,收益甚少还必须独自承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增大对规模经营的扶持,只会进一步挤压小农户的生存空间。
前言
“流转土地一亩租金800至1000元;化肥、种子、农药每亩500多元;农机具、人工等每亩500元。平均一亩地的投入超过1800。夏秋两季的收入合计1464元,一亩土地的亏损就已经超过360元了,咋能不赔钱呢?——土地流转经营大户,95%以上都赔钱,是土地盲目流转的问题,还是经营不善问题,或是政策不落实的问题?”
——“靠农业产业赢得超过平均社会利润的盈利在中国永远是个梦,而且是个噩梦!”——
面对《民生周刊》记者,仪大彪哭了。他哭得那样伤心!
他手臂上有两道深深的,那是他参与当地“土地流转”之后,留下的“纪念”。
仪大彪的遭遇
仪大彪在亳州市小有名气。他曾经是当地少有的“富翁”,资产过千万,后来因卷入“土地流转”漩涡,倾家荡产。
2013年3月18日,一身债务的仪大彪,在网上发了一个控诉“亳州土地流转”的帖子后,找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关闭手机,割腕自杀。
由于他是亳州市人大代表,帖子被安徽省公安厅发现后,通知亳州市公安局和谯城区公安局,出动全部警力搜寻,终于把命悬一线的仪大彪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亳州市传承农资公司总经理、亳州市洲超农产品公司总经理、传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店乡韭菜协会会长、亳州市人大代表、亳州市劳动模范、亳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亳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看看这串闪亮的头衔,谁也不会想到,仪大彪会走绝路。
亳州市谯城区张店乡王楼村,是远近闻名的韭菜种植专业村,这里的农户有种植韭菜的传统,但一家一户的小面积种植,因没整合资源、打出品牌,形不成产业和规模,也就没有竞争力。政府希望有人站出来,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扶持一批韭菜种植大户,带动产业发展。
2008年,当地政府动员仪大彪分两次流转600亩土地,当韭菜种植大户,成立亳州市谯城区家韭菜产销协会。仪大彪被推选为协会会长,专门组织种植韭菜,带动当地韭菜产业发展。为了鼓励仪大彪带好这个头,政府承诺将从“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他提供支持。
在各方力量的鼓励下,仪大彪信心满满地担起了带头致富这副担子。
仪大彪和农民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土地流转承包合同,每亩地每年租金1000元,一年一付。
经过千辛万苦,仪大彪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亳州泥店韭菜在市场上有了知名度,湖南、湖北、上海以及郑州等地的菜贩子都被吸引过来了,还有韩国、日本客商也前来洽谈韭菜深加工项目。
仪大彪告诉记者,时一亩韭菜的收入能达到4000至5000元。韭菜成了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大产业,也着实给了仪大彪无穷信心。
为解决韭菜种植及加工、销售等问题,仪大彪出资成立了亳州市传承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帮助农民解决韭菜种植技术服务、销路、加工等问题。2008年,公司销售额就达1800多万元,张店乡韭菜种植业产值达上亿元。仪大彪被评为2008年“亳州市十佳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成了当地的“名人”、“红人”。
然而,热烈的鞭炮声、祝贺声之后,是残酷的自然环境,捉摸不定的市场。到了2009年,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导致一窝蜂上马,当地韭菜产量过剩,“菜贱伤农”,多数土地流转户,一下子赔了个一塌糊涂。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受天灾和市场供求等影响,仪大彪不仅没有因为“土地流转”富起来,反而赔光了积蓄,累积了巨额的银行贷款及其他债务。
流转大户纷纷破产
这时候,仪大彪想起了政府。他时间向政府求助。接待他的领导却说:“流转土地是你们两厢情愿的事,挣了钱你们都神气了,赔了钱倒想起找政府。挣赔是你们自己的事,如果赔了钱都来找政府,那政府不就成了慈善机构啦?”
这些话深深地刺激了仪大彪。自从开始流转土地以来,他基本没享受过政府承诺的扶助资金、种地直补和良种补贴。虽然争取过一次抗旱资金,七扣八扣后,拿到手里也只有13000元。
进退维谷中,仪大彪的五处房产,包括一套别墅和4辆小汽车被银行拍卖抵债,蔬菜大棚等设施也被债主们当废品卖了抵债。
据调查,在亳州市参与土地流转的人,有类似仪大彪遭遇的,还有不少。这里曾经轰轰烈烈的土地流转,大都以失败告终。许多流转大户,纷纷退租或分片转租甚至撂荒。如在双沟申岗流转土地的怀峰,原来在当地财政局上班,为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土地流转,现在赔光了家产,失去了工作,靠在南方打工维持生活;尚心安原是亳州市新阳光生态农业投资公司总经理,参与土地流转,年年赔本,现在到处寻找承包商,急于脱手;亳州市新天地蔬菜基地有限公司贾顺华,流转土地200亩,已经赔进去200多万;张奎发因赔钱无力还债逃往外地;卞广亮流转土地2000亩,因赔钱只好将所流转的土地退租、转租。
谯城区一些土地流转经营大户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全区近千家土地流转经营大户中,只有一家是赚钱的。那家总共才流转了不到200亩土地,就已经得到各个部门的扶持资金近千万元。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说:这家共培训农户2300户,政府拨付培训费1200万元。
人们不得不问,这其中有何奥妙?
“好事”为何办砸?
土地流转的初衷是开展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一家一户效益不高,社会化程度低,抗市场风险弱等问题,本来是一件好事,也是发展方向。但是,从这几年亳州土地流转的实践看,却是问题成堆,许多流转户严重亏本甚至倾家荡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当地许多村民的话,可能揭示了问题的原因。有不少村民告诉记者:当年亳州市进行土地流转,好像患了急性病,没有合理规划、布局,到处都在盲目搞流转土地。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政策,缺乏科学依据和规范,而流转程序也如同儿戏,只要流转双方同意,乡镇政府给你发张表,回去一填就完事了。
谈到土地流转经营中的亏损问题,城父镇的土地流转经营大户算了一笔账:流转的土地一亩要交租金800至1000元;化肥、种子、农药每亩500多元;农机具、播种、追肥、除草、收割、人工每亩500元。统算下来,平均一亩地的投入超过1800元。如种植大豆,亩产按250斤,市场收购价2.4元一市斤,折合现金600元,种植小麦亩产按800斤(亳州市正常年份的平均粮食产量),市场收购价1.08元一斤,折合现金864元。一年夏秋两季的收入合计为1464元,这还没有算第二季的投入,一亩土地的亏损就已经超过360元了,咋能不赔钱呢?
这些是成本投入问题。那么,土地流转大户普遍赔钱,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不是还有一家不赔吗?
据记者了解,亳州市土地流转赔钱,还有一些主观原因。一是给予农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帮扶,流转大户大多没有享受到;二是当地农业保险缺位,没有起到保障作用;三是个别部门乃至村里在土地流转中,把土地流转户当唐僧肉,要想拿到农业项目补贴,仅仅送点礼已经不行了,不送干股分红或送小汽车,办不成、拿不到;四是有一些领导,为了突出亮点、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惜把扶持资金集中投到某一个人、某一个基地上,扶持盆景式种植户,造成了全市多数土地流转户陪太子读书,大部分都赔钱,只有个别挣钱的怪现象。
当地群众打趣说:谯城区农委是“项目委”,谯城区蔬菜发展局叫“套项目局”,农经办叫“不管办”。意思是专业套项目的单位,服务一个人的委局,什么事情都不办的办公室。
搞好流转要政策到位
2013年7月15日,记者在亳州市谯城区农委农经站,采访了前来办理抗旱补贴的杨庙村土地流转大户温先生。
温先生告诉记者,亳州是农业大市,由于资源缺乏,加上农民外出打工,大部分土地被撂荒,多数留守老人也仅能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种不了地。
为把撂荒地用起来,亳州市谯城区鼓励进行土地流转,专门出台了85号文件。亳州市的一些“生意人”、“能人”、“个体工商户”、甚至“上班族”,积极响应,纷纷进行土地流转。加上当地电视台,天天宣传种植大户如何挣了大钱,土地流转大户如何享受到给予的政策性帮扶、种粮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等,确实忽悠了不少人投入到土地流转。
温先生2010年在杨庙村流转土地200亩,种植蔬菜和其它农作物。可一接触土地后,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前期投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年不挣钱,认为是没有经验;第二年遭遇病虫害,认为是运气不好;2012年正好赶上小麦赤霉病、冰雹等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减产,一下子赔了20多万。2013年的小麦赶上前旱后涝,大面积减产。连续的自然灾害让他赔了许多。
当地指定国元保险公司,对受灾农户按一亩地10元标准进行受灾赔偿,但直到现在,他也没有拿到一分钱赔偿。农经站补贴的每亩10元浇地款,给不给他心里也没底。
谈起浇地补贴,小杨村的土地流转经营大户程先生满脸怨气道:政府补贴一亩地10元的浇地款,都已经跑了好几趟了,还没拿到手。他们就是扯皮。农经站说得拿合同,到村、镇政府盖章后才能领钱。拿着手续去找了城父镇的主管人员,好说歹说,他就是不盖章。后来看我不走,他才说你们村里到底有多少地?村里都已经领过了,你还来领?
在小杨行政村的前杨村,土地流转经营大户杨先生说:“归根结底一句话,是惠农政策在亳州落实不到位。我们这些土地流转经营大户,根本没有见到过给予的任何补助和补贴。补贴的拖拉机哪去了?补贴的项目款哪去了?保险公司赔偿的救灾款哪去了?我们交的农业保险哪去了?”
土地流转经营大户,已经60多岁的原小杨村支部书记杨丙斋为躲避追债,无奈外出打工还债。卞广亮、尚心安、贾顺华、张奎发、怀峰、仪大彪,他们曾经都是亳州市乃至安徽省的名人,是人大代表、劳动模范、身家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致富带头人、企业家,可如今,一个个都赔在了土地流转的“漩涡”之中。
亳州市谯城区土地流转之后发生的问题,确实让这些土地流转经营大户有点“闪腰岔气”,挣钱的不多,赔钱亏损的很多。
看来,出台的有关土地流转的相关措施和补贴政策,如“种粮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项目补贴”等“应补尽补”,在亳州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搞好土地流转要靠政策到位,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流转土地应给的各种补贴,更要足额及时兑现。亳州市谯城区900多家土地流转经营大户,95%以上都赔钱,是土地盲目流转的问题,还是经营不善问题,或是政策不落实的问题?
标签:
土地流转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
- 13521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432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963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934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45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596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1917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
- 1190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519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