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农”70年巨变的密码解析
人多、山多、地少,却走出了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连续16年,聚焦环境提升,万千美丽乡村脱颖而出,城乡之间日益交融;农民收入连续34年冠居各省区,率先贫困;以占近1%的土地和4%的人口,创造了我国7.5%的生产总值,数百个产业集群从无到有……这些都是浙江!
这些年,许多人赴浙取经,将原因归功于“有钱好办事”。然而,当真正走近浙江、剖析浙江,你会发现,这些现象的背后,真正的基因密码其实是政府一直牢牢守住独特定位:以人民的名义,为大众创业创富提供服务、创造环境。
在“三农”专家顾益康看来,浙江的经济动脉,就是大众市场经济,浙江的改革开放,就是顺应民心、顺应市场的改革大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浙江每一步发展的背后,都是不断解放和引领农民——让他们成为时代的下棋者,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者。
农业:从放开搞活到品牌强农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缺地缺粮,浙江百姓常食不果腹。因此,1978年后,浙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就是在最穷的西南山区。后续一系列的改革,让农民从土地上得以解放,也让浙江农业迎来了“黄金期”。
1985年,浙江正式取消统派购制度,农产品市场化由此迈出历史性一步,农民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当供给短缺逐渐破解,“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对此,新世纪到来前,浙江提出“效益农业”,引导农民“什么来钱种什么”,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可没过几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市场竞争力不强、质量水平不高、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2003年,浙江重新做出调整,确立“生态农业”的新战略,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更强调绿色发展,再次体现了超前的市场理念和创新意识。
记者发现,围绕服务,浙江各级政府主抓“人、钱、地”三个核心环节:对地,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由村集体统转和发包,解决双方的后顾之忧;对人,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对钱,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补齐项目落地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断点。
2010年,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浙江又创新性地推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两区”建设,为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搭建了平台,也让不同生产要素、生产环节、生产主体之间在此得到链接和整合,农业全产业链经营日趋完善,成为浙江现代农业的坚实骨骼。
在浙江提供的各类农业服务中,以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切入口,并与企业品牌结合的“母子品牌”模式,可谓立下汗马功劳。这些由政府做背书的区域公用品牌,不是简单的名称,而是与规模化、标准化、电商化的推进,以及农事节庆的举办等有机融合,让许多小散主体得以“借船出海”,迅速打开市场、站稳脚跟。
因此,浙江农业往往面积不大,经营主体也不刻意追求产量,而是聚焦高质量、强竞争力,向品牌营销和产业延伸要高附加值。政府则抓住市场需求,在各个环节上扶持和推动主体,比如:引入智慧农业,提高劳动效率和精细化程度;力推农旅融合,让生产基地成为观光景区;推动网络营销,从提篮小卖到货通全球等,不一而足。
“浙江政府的服务很到位。平时领导不会来找你,但你如果有事去找领导,马上就能得到帮助。正是有了好环境,企业才得以快速发展。”诸暨市蓝美公司董事长杨曙方深有感触道。
农村: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
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让浙江许多农民洗脚上岸,同时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然而,到了新世纪前后,城乡失衡,尤其是环境恶化现象却不容小觑。据当时省里摸排,浙江仅有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普遍较差。
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近郊农村,农民有了钱,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
- 13621农业农村部: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13522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433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944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915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36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587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190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899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