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Vs农场主,14亩玉米与2000亩水稻的考量
辽宁省盘锦市于台村。中午12点多,66岁的李广伶开着农用三轮,拉着一车玉米棒回家,卸下玉米棒后,又开着车出门,路过村里的商店时,李广伶停车买了点散装的饼干,两瓶水,又回到地里,妻子还在地里等他。随手拽一把晒干的玉米秆垫着,两个人席地而坐,开始了他们的午餐。
中午时分,66岁的李广伶坐在秸秆上吃着从村里商店里买来的散装饼干。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李广伶种的14亩地,全是玉米,收获时,先把玉米砍倒在地里,晒五六天,等晒干了,再一个个把玉米棒子掰下来,装车送回家,之后再把玉米秆打捆拉回家,以备冬天烧火做饭取暖。这一番收获的工作,从10初开始,一直到10月底才能结束。
就在李广伶的玉米地斜对面,一片200多亩的水稻也快收割完了,水稻的主人姓刘,在周边总共租了2000多亩地种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收获的时候,四台收割机,每台每天能收三四十亩,这片大约200多亩的未收稻田是最后一批,这一两天,就彻底收完了。
他用古老的方式生产
李广伶夫妻俩每天早晨7点左右出门,晚上五六点回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家庭生产、手工种植,使用机器的时候,是春播前请人用机器翻地起垄,除此之外,14亩地的玉米全靠人力完成生产。
李广伶种的14亩地,全是玉米。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片细长条的地大概有10亩,三四十米宽,一百多米长,占了李广伶家14亩耕地的绝大部分。以前种过大棚蔬菜、香瓜,后来有点儿种不动了,就不种了。这些年来,一直种玉米,一年一季,主要的活儿,都是李广伶一个人干。
事实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家里就只有他一个人。
李广伶有两个儿子,都在城里打工,也都成家了,大儿子已经生了孩子,李广伶的妻子去城里帮忙看孩子,小儿子刚结婚不久,还没孩子,暂时不用操心。
每年“五一”前后,李广伶会请开农机的人来帮忙翻地起垄,顺便把前一年留下的秸秆茬儿铲平,“人干起来不容易,机器就很简单,一趟过去,秸秆茬儿就旋平了,垄也起好了,再用手持的点种器点种,我一个人,一天能种三四亩,14亩地,四五天就种完了”,他说。
种粮食,不只是春种秋收,播种前要施底肥,中间要追肥,打农药,倘若遇到旱情,还要浇水抗旱……
李广伶开着他的农用三轮车,一个人下地,一个人回家,每年种一季,近六个月,侍弄着他的14亩玉米,只有秋收的最后一个月,妻子会回来一起收。
他用机器耕耘大地
玉米地边上,是一条四五米宽的土路,一台大车就把路占满了,路中间有深深的车辙,几台厢式货车穿过这条小路,停在不远处的稻田边上,这是一片200多亩的水稻田,头一天还有四台收割机一起收割,第二天只剩下一台。
收割机没有驾驶舱,驾驶员穿着厚衣服、戴着口罩站在小小的操作平台上,一站就是一天,费用按面积算,收一亩70块钱,一天能收三四十亩。
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3米多宽的切割刀,轻松地将水稻卷进收割机,秸秆被粉碎,扬到身后的地里,留下未脱壳的稻谷,用输送管倾倒到货车里。
货车来自粮库,装满后直接拉到粮库,过秤、入库。
水稻的主人姓刘,并不是本村人,七八年前,他在这里租了2000多亩地种水稻,这块地是最小的一片。
2000多亩水稻从种植到收获,刘师傅几乎不用自己动手,全部由机器完成,他只要出钱雇用就行。甚至卖粮也不用太操心,规模上去了,自然有粮库的人来地头收粮。
货车来自粮库,装满后直接拉到粮库,过秤、入库。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刘师傅是专业的种植户,2000多亩水稻是他的产业,水稻品种不错,又因为地块在盘锦,大米产业成熟,基本上不愁销售。相对来说,天气情况、病虫害等因素对水稻生产有影响,这也是农业生产必须面对的现实。
- 13521关于变更2025第十三届内蒙古春季农业机械博览会会址的公告——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工业协会宣
- 13432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快农机补贴兑付!
- 129732025西南农机展:丘陵农机、粮油机械、畜牧机械与春耕农机团购节大集结!
- 12944聚焦现代农业!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农机展2月28日盛大举行
- 12745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金融峰会暨农机新营销高端论坛在济南举办
- 12606关于推介2024年设施种植机械化生产主推模式的通知
- 11927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明确存量变型拖拉机年检审相关事项的通知
- 11908拓展终端 开发渠道 | 500家农机企业5000家合作社300家经销商的PARTY
- 11529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成效